天人别裁——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doc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天人别裁——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 天人别裁 ——中国成语中的天人观念 李英华 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命题,同时也是最为大众化的哲学观念。这一点在中国成语、谚语、俗语里有非常鲜明而突出的反映。本文结合中国哲学经典,着重分析、阐发这类特定语言所反映的天人关系,表明中国古代天人之学不但具有哲理性、宗教性的内涵,而且具有世俗化、大众化的特性。 中国传统天人观念除开宗教迷信的成分,还具有多方面、 多层次的内涵, 它的富有生命力的思想精华,其实在于深切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天人关系,人文关怀 自九十年代以来,天人关系为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这些讨论较之以往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里试举出其中几点:其一,大多喜欢笼统地、抽象地概括天#8221; 有多少种含义(普遍地归纳为三种) #8220;  ,而 较少深入具体地分析、阐述天人关系的各个命题;其二,由 于受到所谓 #8220; 天 #8221; 的三种含义(意志之天、自然 之天、义理之天)的束缚,探讨天人关系时往往局限于 #8220; 就天论天 #8221; ,而不能从上下文的语境中(即使其中并 没有出现 #8220; 天#8221; 字)发掘出原本固有的天人关系 的丰富内涵; 其三,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对这个命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神与人和人与自 然。一般地,学界对神人观念更多地给予批判、否定,而对 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则予褒扬、肯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 我们的时代特点(科技背景下的思维模式) 。基于此,本文 尝试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天人关系,表明中国古代天人之学 所具有的多方面、多层次的内涵,注重揭示在现代生活中仍 有生命力的天人观念,以及它的深切的人文关怀。本文虽对 学术界一般看法带有一点商榷性,但也只是探讨性的。限于 篇幅,本文的阐述也不全面,只能是札记性的。 一 性相近,习相远 #8220; 认识自己 #8221; ,这句格言是人类理性的自觉标 志。而 #8220; 人性 #8221; (人之所以为人,人之异于万物 之所在)则是人类认识自己的首要的、关键的问题。在中国 传统哲学里, 人性论正是天人关系的核心内容之一。 这一点, 似为一般讨论天人关系的学者所忽略。事实上,中国古人认 为,天是人类的始祖,人性本源于天,因而,天是内在于人 的身心性命之中。董仲舒就曾以形象化的语言讲过 #8220;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8221; ,又说 #8220; 人之情性有由天者矣 #8221; 及 #8220; 道莫明省身之天, 如 天出之也 #8221; 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不管是孟子的 #8220; 性善论 #8221; ,还是荀子的 #8220; 性恶论 #8221; ,抑或是扬雄 的#8220; 性善恶混说 #8221; ,等等,无不表明这么一个基本事实, 即肯定人的先天本性的存在。 可是,在常人心目中, #8220; 天#8221; 是高高在上, 覆盖万物。 他们没有意识到, #8220; 天#8221; 与 #8220; 心性 #8221; 是联系在一起的, 原来也内在于人的身心性命之中。而这一点,正是儒家心性 之学的奥义所在。 一般说来,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性论都或多或少带有教育意 义,但无论上述哪种说法,都不如孔子所说的 #8220; 性相 近也,习相远也 #8221; 最富有教化的意味。其原因大约有 四:一是孔子本人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二是 #8220; 性相 近,习相远 #8221; 被编入《三字经》,妇孺皆知, 耳熟能详; 三是这句话中的 #8220; 近#8221; 字言简意赅,耐人寻味, 且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从而给后人(如孟子、荀子)留下进 一步探讨、阐释的余地;四是这句话简明扼要地表明了 #8220; 天#8221; (性)与 #8220; 人 #8221; (习)的辩证 关系,颇富哲理。 如果要进一步探究孔子关于 #8220; 性 #8221; 的根源的看 法,自然要联系子贡所说的一句话。他说: #8220; 夫子之 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8221; 对于这句话,不仅古注各异,而且今人看法也不统 一。笔者认为,要正确理解和把握这句话的原意,也许首先 要明确、 解决一个前提条件, 即孔子与 《易传》 的关系问题。 笔者赞同金景芳、李学勤和廖名春等先生的看法,即肯定孔 子作过《易传》 。因此,孔子的主要思想也反映在《易传》 里面。另据帛书《要》所记载,子贡极不理解 #8220; 夫子 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 #8221; ,故而质问孔子 #8220; 夫子亦信其筮乎 #8221;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它 涉及到如何看待孔子平时的思想言行、乃至人格、境界的问 题

文档评论(0)

156****23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