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御空间——向着“相对多变”迈进.pdf

防御空间——向着“相对多变”迈进.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御空间 —— 向着 “相对多变 ”迈进 以往战争中, 由于防御战斗具有 “据守 ”的特点, 因而其行动往往只能在相对固定的空间 范围内进行。如步兵师通常在正面为 10-15 公里,纵深为 20 公里左右的地幅内进行防御。 也就是说, 防御战斗的空间位置相对固定、 范围大小相对固定。 这是由当时兵力兵器的机动 能力有限、 远距离打击能力较弱所决定的。 而未来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御战斗, 随着武器装备 的发展,防御空间将从 “相对固定 ”向 “相对多变 ”转变。 攻方打击目标跳跃化,导致防御空间位置具有流动性 传统战斗中,进攻一方由于受地形、机动能力、武器射程等影响,只能采取由前向后、 “层层剥皮 ”的进攻方式, 前沿目标攻克不了, 很难弃之直接攻取纵深目标。 因此防御战斗也 只能是由前向后, 步步防守, 常常为守住一个山头、 要地等, 与攻方展开长时间的反复争夺, 使得防御空间位置呈现相对的固定性。如抗美援朝战争中,我志愿军在上甘岭 3.7 平方公里 的阵地上,利用坑道与敌进行了长达 43 天的反复争夺。 未来战斗中,随着武器装备的发展, 进攻一方 “看透 ”战场的能力、机动能力特别是空中 机动能力、 防区外远程火力打击能力大大提高, 进攻中不必再像以往那样按照先前沿后纵深 的顺序展开, 而是可视情随时展开跳跃性攻击: 越过前沿, 直攻纵深; 避开强点, 攻其弱处; 绕过实兵, 直捣空虚等。 攻方的这种变化, 自然会逼得防御一方不得不在相对流动的战场上 进行以机动为主的防御, 从而使防御空间位置呈现流动性。 如果无视攻方的变化, 仍囿于固 定的防守区域不变,无异于 “画地为牢 ”。 攻方打击距离远程化,导致防御空间范围具有膨胀性 传统战斗中,由于进攻一方火力打击距离近, 机动能力差,且以地面机动为主,受地形 地物影响大, 不得不机动到守方的近距离范围内进行攻击。 与之相对应, 防御一方也只好在 某一相对固定的区域内进行顽强防守,致使防御空间范围的大小表现出相对的固定性。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 经过信息 “基因 ”的嫁接, 战术打击、 战役打击甚至战略打击可相互 衔接, 进攻战斗随时可得到战役火力甚至战略火力的支援, 火力打击距离呈指数级跃升, 能 对防御一方的全纵深同时进行打击, 使传统的防御空间呈现向后 “膨胀 ”的趋势。同时, 由于 进攻一方在防区外进行远程打击, 传统防御前沿前的深远纵深由进攻一方的后方变成了其火 力前沿。 在此情况下, 防御一方要想仍在传统的防御前沿以后的空间范围内进行防御, 将会 防不胜防。 这就迫使守方把防御空间向传统防御前沿的前后进行双向延伸, 以便增大防御的 弹性和韧劲。 攻方打击目标精确化,导致防御空间的重点具有 “尺缩性 ” 传统战斗中,由于弹药精确度差,进攻一方只能采取以密度换取精度的概略打击方式, “地毯式轰炸 ”,饱和式攻击就是最好的写照。 与此相对应,防御一方也只能是在相对较大的 空间范围内进行尽可能 “面面俱到 ”的防御,来抵抗对方的进攻。 未来信息化战争中, 随着各类侦察定位以及精确制导武器的广泛使用, 进攻一方火力打 击开始由原来的 “面状 ”概略打击,向 “

文档评论(0)

187****3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