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这首诗是李白
初居安陆时所作。 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 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
,两人一见如故, 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 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 ( 今江苏扬
州 ) 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
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
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 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 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 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 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 ldquo; 辞 rdquo; 、 ldquo; 下 rdquo; 、 ldquo; 尽 rdquo; 、ldquo; 流rdquo; ,从不同角度 ( 行者与相送者 ) 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
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
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 . 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 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 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 ( 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 ) ,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 ldquo; 天下江
山第一楼 rdquo; 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 ldquo; 烟花三月下扬州 rdquo; ,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 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 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
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 ldquo;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rdquo; ,足迹几遍中国东南, 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 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
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 * 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
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 再也没有 ldquo; 仰天大笑出门去 rdquo; 的神采,送别诗
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 ldquo; 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 rdquo;( 《杂书》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 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 表现出对友人
的一片深情。 ldquo; 孤帆远影碧空尽 rdquo; 有本作 ldquo; 孤帆远影碧山尽 rdquo; ,或 ldquo; 孤帆远映碧山尽 rdquo; 。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 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 直到消失
在碧水蓝天的尽头, 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 在那天水相接处, 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 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 伴随着友人而去。ldquo; 孤帆远影碧空尽 rdquo; 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 在
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 ldquo; 孤帆远影碧山尽
rdquo; ,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 若把 ldquo; 远影 rdquo; 改作 ldquo; 远映 rdquo; ,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 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 ldquo; 云帆望远不
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rdquo; ,虽诗语较 ldquo; 孤帆 rdquo; 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
ldquo; 孤帆远影碧空尽 rdquo; 的底韵。
李白这首送别诗的意境,常为后代其他艺术形式尤其是电影
艺术所借鉴, 许多江边送别的场面, 都设计了征帆愈行愈远, 相送者愈登愈高,最后登上山顶的送行人空对江流的镜头。 由此亦可见这首诗艺术生命力之强盛。明方孝孺《吊李白诗》云:ldquo; 诗成不管鬼神泣,笔下自有烟云飞。 rdquo; 以此来括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的神韵,也是很合适的。
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推荐阅读★★★★★: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及内容讲解
2.
名家如何点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文章简析
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阅读文答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