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物美价廉,会是市场的王者吗?【价格战三篇之一】
记得看到杨志卖刀桥段,杨志一把吹毛断发、削铁如泥的宝刀开价3000贯,牛二那句“这把破刀有什么好,卖得这么贵?我三十文(注:北宋时期,一贯等于1000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我过去认为这种刁难,是街头无赖强买强卖的惯用腔调。现在自己干营销,接触了无数的卖家和买家,发现揣着牛二这种心态的人比比皆是,“一把破刀,凭什么卖这么贵?”如果只是无赖腔调,何至于我们口中天天喊着消费升级,到头来还得跑到日本去抢马桶盖。
消费者有两种思维是挺害人的。一种是“质次价廉”也还凑合,一种是这个世界一定有“物美价廉”的好产品。前者让垃圾产品满天飞,后者能让垃圾产品名正言顺地干掉优质产品。前者起码质价相符,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后者则以价之实干掉优之名,最后只看到价廉,撞不见物美。
一、物美价廉之祸
前段时间一位做外销的老板和我聊天,提到想要转型做国内市场。我看了他的产品认证证书和样品展厅,老板在给我介绍起他的每一款产品从研发到销售,也是如数家珍,滔滔不绝。由于主要面对欧美客户,UL、CE、GS等各类欧美认证手续齐全,产品仅从材料的手感、毛刺的处理上,就能与国内产品明显区别开来。我问他,有成熟的产品体系,为什么不继续深耕外销市场?他苦笑道,老外比价也越来越厉害。创新一个产品,仅模具费我都要花掉几十上百万,你还没有办法确认这个产品能够百分之一百畅销,弄出来卖不动的产品只能自己消化。即使能够卖,也只有前两单能赚取暴利,然后国内马上有人跟进模仿(也就是所谓的微创新),法律条文和现实操作上,你还很难告倒他,更何况我们一两个亿的企业,谁有这个精力天天去干这种事儿!然后产品利润就一路走低,最后可能保本销售你都无法竞争过人家。
我说,国内市场也有这个问题,你同样面临抄袭和低价?
这个老板开始闪现中国式“智慧”:国内市场,我就不用靠创新赚钱,我也可以做做微创新,产品稍加改动就能投入市场;产品品质也不用那么高,只要比平均水平稍好一点就行;利润我又不追求暴利或者多高利润,只要微利就行。中国市场这么大,关键是只要有量就行。
这是我见过的第N+1个希望“物美价廉,以量取胜”的老板,这代表了生产型出身的老板们,对中国消费市场走向的基本预判。一个中小企业启动市场之初,首先想到的依然是物美价廉冲击市场,不能不说国内市场的消费水准还是很容易低到没有下线。
二、中国企业,过去是不会做营销,现在是不会做产品。
改革开放开始后的一段时间里,创新和物美价廉,都是作为社会大力鼓励企业的发展方向。但是,创新的内涵被无限扩展,我们看到了管理创新、生产创新、甚至市场创新,产品创新却钟爱“山寨式”的短平快。物美价廉正如在早期“大跃进”中提出的“多、快、好、省”的行动目标,“多、快、省”都是可以量化的目标,唯独“好”缺乏可以外化的衡量标准。所以,创新缺乏聚焦,物美没有标准,两者在诞生之初就是跛脚而行。
消费者从物质匮乏到有所选择,既缺乏产品消费的长期体验,又没有殷实的口袋进行比较选择,消费自然是选择“价低者得”。所以,国内早期的买卖双方学到的基本消费常识是“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套路,这是由消费能力决定的。
上个世纪90年代,家电消费热点的出现,本来是一个极好消费升级的机会。可惜的是,科特勒经典营销理论中,教会了中国的营销人如何在“新奇特”产品上快速高价撇脂,却忘了教大家在产销失衡时,应该如何保守底线。结果,大电、小电等各类家电产品前期的暴利定价,确实让一批先行企业赚得盆满钵满。但是当竞争者大量涌入时,这些企业首先想到的用规模生产建立市场门槛,在产品利润池里,涸泽而渔的做法,既置对手于死地,也让同处于池中的自己苟延残喘。要实现“剩”者为王,比竞争对手多活一天的做法,“降完价格降成本,降完成本降品质”也就成为其必然选择。
所以,90年代初期的营销之争,本质上是产能之争。谁能将产能玩到极致,谁就能将价格玩到极致。在营销4P里面,大伙都把价格玩透了,唯独把产品玩丢了。
21世纪初,正赶上电商萌芽,平台网购风起云涌,好一派“一键点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宏伟美景。80年代缺乏产品创新的铺垫,90年代又玩了把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这就为21世纪的电商模式提供了大量没有价格底线的产品打下了基础。有人说是淘宝催生了大量的垃圾产品,但是我认为,恰恰是淘宝为这些库存找到了出口。而惯有抄袭思维和低价手法的商人,在看到淘宝旺销的同时,误以为90年代的那套价格战法,又能借尸还魂,才又催生出更多低质低价的产品。
中国的营销玩到今天,营销升级一直是个妄想。除了对价格战的理解剑走偏锋入极致,走火入魔后又用自己研究的土办法,在脑门上贴道符咒来控制心魔,达到自己骗自己的目的,但毕竟也算是学有小成,自成一派。而对品牌、对渠道、对产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简历,PPT,表格专业定制 + 关注
-
官方认证服务提供商
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十二年office学习经验。 微软MOS认证专家,曾予供销社、中国银行、国家电网等企事业单位定制财务模板与PPT模板。 头条百家数十万粉丝作者,WPS稻壳儿优秀设计师。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