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大试验试空气
空气与人的生命和生活息息相关。在科学发展史上, 人们对空气的认识和应用是从著名的三大空气试验开始的。
空瓶试验――空气有量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曾推想:地球由四个层次构成,它们是土层、水层、空气 (即大气层 )和火 (在闪电时偶然见到 )
一千多年后,意大利著名物理学家伽利略为了证明空气 的存在,进行了一次空瓶试验一一在天平的一端放一只封口 的空瓶,另一端通过添加沙子达到平衡后,再往空瓶里加注 空气,把加注完空气的瓶子再放到天平上时,放瓶子的一端 出现了下沉现象。空瓶试验证明:空气不空,空气是有质量 的。
伽利略证明了空气的存在后,未对空气的存在形式和意 义做进一步的研究。 1640 年,佛罗伦萨有一位叫安东尼奥的 师傅挖了一口深水井,不论他如何改进抽水机的精度,总不 能把水抽到 10 米以上,他始终认为抽水机抽出真空,水就 会补充真空,水应该总能抽上来。于是,他去请教伽利略, 伽利略当时已 76 岁,而且病魔缠身,双目失明,无力亲自
参与实验,但他从理论上推测一一真空可能有自己的界限
伽利略嘱托他的学生托里拆利和维瓦尼要把这个问题弄清
空管试验――空气有力
受伽利略“真空有自己的界限”思想的启发,托里拆利 考虑,如果选用比水的密度大很多的液体,能够汲取的高度 就会很矮。日常生活中,密度大的液体首推水银,这种液态 金属的密度是水的 13.5倍。 1643 年,托里拆利在一根 800 毫米长的玻璃管里灌满水银,把开口的一端先塞住,将玻璃 管倒立在盛水银的盘子里,然后拔出塞子。这时管子里的水 银在重力的作用下流到盘子里,水银柱的上方形成了真空。 但是,当管内水银面降低到比盘内水银面高出 760 毫米时, 水银就不再从竖直的管子里流出,而是一直保持这个高度 了。从原理上看,这个装置是世界上第一个“气压计” 。
玻璃管中的水银柱能够保持固定的高度,怎么解释这个 现象呢?托里拆利的合作者维瓦尼提出,厚厚的大气向下压 在盘子里的水银上,大气压的力量与 760 毫米水银柱的重力 势均力敌,从而令水银柱始终保持一个高度。而且 760 毫米 高的水银柱产生的压强与 10 米高水柱产生的压强正好相 等一一与抽水机抽水高度差极限相吻合。由于托里拆利的玻
璃管中出现了真空,于是,人类能够制造真空、大气有重量 的消息不胫而走,全欧洲的科学家都激动起来。
空球试验――空气有益
德国马德堡市的市长奥托 ?盖里克得知托里拆利的实验 后,也放下公务,做起了科学实验。 1654 年,盖利克的马德 堡半球实验,曾轰动一时。他将两个直径 20 厘米(又说 25
厘米)的半球拼在一起,并用松节油、蜡浸过的皮环密封后 抽气, 使其成为真空, 两个半球就紧密地粘在了一起。 然后, 两个彪形大汉握住拴在两个半球上的绳索,向相反的方向 拉,结果铁球依然故我,并不分成两部分。后来干脆赶过来 两匹马,仍然无法将两个半球分开。再增加两匹马,还是无 法战胜大气压的力量。 一直加到十六匹马, 铁球才一分为二。
马德堡半球实验展现了大气压的强悍,按照托里拆利试 验推算,大气对物体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大约 1 千克的重力。 马德堡球体的表面积是 1256 平方厘米,球体所受压力才 1 吨多,就需要 16 匹马来克服。一般人的身体表面积约两平 方米,那么我们岂不是每时每刻都承受着两万千克的大气压 力?与马德堡半球不同的是,球的内部是真空的,而我们的 身体里有空气,我们的身体被大气所包围、所渗透,所以, 我们感觉不到大气的沉重。
大气层从地面开始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
暖层(电离层)和外大气层。不同层次的大气都有着相应的 特点和特别的用途。
对流层在大气层的最低层,紧靠地球表面。大气层中的 空气有 80%在对流层中。 大气中的水气几乎都集中于此, 这 里是展示风云变幻的“大舞台” :刮风、下雨、降雪等天气 现象都发生在对流层内。
对流层上面,直到高于海平面 50 千米这一层叫做“平 流层”。这里基本上没有水气,晴朗无云,很少发生天气变 化,适于飞机航行。在 20?30千米高处,氧分子在紫外线 的作用下,一个氧原子(O)进入氧气(02),而形成臭氧(03) 和臭氧层,臭氧层像一道屏障保护着地球上的生物免受太阳 高能粒子的袭击。
平流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 85 千米这一层,叫做“中 间层”。中间层以上,到离地球表面 500 千米这一层,叫做 “暖层”。在这两层内,经常会出现许多有趣的天文现象, 如极光、流星等。 暖层中的氮 (N2 )、氧( 02)和氧原子( 0 ), 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已处于高度电离 状态,复合机率又少,所以也把暖层称作“电离层” 。电离 层能导电, 对反射无线电波具有重要意义。 人类借助于暖层, 实现短波无线电通信,使远隔重洋的人们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