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概述ppt参考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建筑构造课程资源 GUJIANZHUKECHENG 第一章 中国古代建筑概述 1.1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一、功能类型 1、住宅建筑:北方大院、南方天井院、乡土民居 2、行政建筑:宫殿建筑、衙署建筑、公馆、贡院、邮铺、驿站、军营、仓库等 3、礼制建筑:祭祀天地自然神,祭祀祖先、祭祀历代先贤。 4、宗教建筑: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基督教堂、其它宗教建筑 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包括商铺、会馆、手工作坊、酒楼、茶肆、旅店、货栈 6、教育与文化娱乐建筑:官办的国子监、私学书院、观象台、藏书楼、文会馆、戏台、戏场等 7、园林与风景建筑:包括皇家苑囿、衙署园圃、寺庙园林、私家园林以及风景形胜区的亭台楼阁等建筑。 8、市政与标志性建筑:钟鼓楼、市楼、望火楼、桥梁、风水塔、航标塔、牌坊、华表等。 9、防御性建筑:包括城垣、门楼、箭楼、角楼、更铺(设于城墙之上供军士值夜之用)、串楼(南方城墙上设长廊周匝,以避烈日霪雨)、墩台等 二、材料类型 1、木构建筑 2、砖石建筑 3、砖木混合建筑 4、石木混合建筑 5、生土建筑 6、竹构建筑 三、单体形态类型 1、宫殿 2、厅堂 3、楼阁 4、塔 5、亭、廊、轩、榭 6、斋 7、馆 8、门 9、桥 1.1 中国古建筑的类型 一、下分——基础、台基、地面 基础是结构构成因子,它位于墙柱之下,用来承担整个建筑的荷载并传递至下部地基。 台基是围护与装饰构成因子,它将基础包裹在内,形成建筑的基座。 地面是房屋的室内地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以清洁等性能。 二、中分——屋身 1.屋身——木构架 1.2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造组成 1)柱网,柱子按照一定规律进行排列,通过上部额枋,下部地栿(宋以前有,明清已无)等联系成一个整体。 2)屋架,由梁(栿)、短柱构成。 2.屋身——斗拱 斗拱是中国古建筑特有的构件,它经常出现在柱顶额枋之上、檐下或梁架檩枋之间,由呈交错叠置的斗形和弓形木构件构成。在传递荷载、增加外檐出跳、装饰、屋身与屋檐之间过渡连接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在明清时期小式建筑中就不能使用斗拱。 1.2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造组成 3.屋身——墙体 墙体是古建筑中的围护与分隔因子。墙体虽不承重,但在稳定柱网,提高建筑抗震刚度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墙体的耐火性能较好,在建筑防火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上分——屋顶 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不仅在建筑中起着围护结构的作用,而且在建筑造型和彰显建筑等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1.2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造组成 四、装饰装修 1.木装修 分为外檐装修和内檐装修,外檐装修主要指古建筑室外或分隔室内外的木装饰构件,如:门窗、挂落、坐凳楣子、栏杆等。内檐装修主要指安装在古建筑室内,用来分隔和限定空间的木隔断、罩、博古架、天花、藻井等。 2.油漆彩画 1)保护木构架,起到防潮、防腐、防虫蛀等作用; 2)装饰美化建筑构件; 3)体现建筑的等级; 4)起到娱教于乐的作用。 1.2 中国古建筑基本构造组成 古建筑构造组成与现代建筑构造组成比较 序号 古建筑构造组成 现代建筑构造组成 备注 1 下分 基础与台基 地基与基础 现代建筑构造组成中无台基这一项。 2 地面(楼面) 楼、地面 古建筑多为单层建筑,地面属于古建筑“下分”部分内容,楼层建筑较少,因其与地面的构造要求相似,也参照现代建筑构造的分类方法,将其与地面合并一处。 3 中分 木构架 墙体与柱子 在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中都可将墙柱分为承重部分、围护与分隔部分。现代建筑构造中无斗拱项。 斗拱 墙体 4 —— 楼梯 古建筑楼层建筑较少,室内楼梯不发达,楼梯项常归在木装修中,不但独立分项。 5 上分 屋顶 屋顶 6 装饰装修 装饰装修 1.3 中国古建筑中的建筑尺度体系 朝代 名称 尺长(㎝) 朝代 名称 尺长(㎝) 商 商尺 16~17 唐 小尺 24. 58 战国 战国尺 23.1 大尺 30.3 秦 商鞅量尺 23.1 宋 三司布帛尺 31.2 汉 新莽尺 23.1 明 营造尺 32.0 魏、西晋 —— 24.2 量地尺 32.6 南朝 —— 24.7 裁衣尺 34 北魏前期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