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1).doc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6课《最苦与最乐》教案(1).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最苦与最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理清本文的结构,感受文章严密的论证。 2.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文章的脉络。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从论述中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责任的含义。引导学生树立对家庭、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 2.领会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对责任的思考。 教学难点: 苦乐观的深刻内涵,理解责任的含义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活动热身,问卷调查导入新课,并做活动总结 (二)展示学习目标 1.明确作者的观点,把握文章的脉络。 2.理解文章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3.理解责任的含义,树立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的责任感。 二、 认识作者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近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广东新会人,出生地主家庭。早年求学于广州学海堂。1889年中举人。他主张“变法”、“育人才”、“开学校”、“变科举”等。1898年参与戊戌变法,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晚年任清华学校研究院导师。著有《饮冰室合集》。 三、议论文知识储备 1.什么是议论文?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2.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3.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四、我是词语达人(加粗字注音,词语解释) 揽lǎn 失意yì达观guān契约qì 监督dū 排解jiě 循环xún如释重负shì海阔天空kuò 悲天悯人mǐn 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的轻松愉快。 悲天悯mǐn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迥jiǒng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完全不一样。 莫若:不如。 达观: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开。 五、我是朗读担当 用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填空 1. 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2.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3.人生当 。 4.而不能 。 六、赏析课文 1.阅读第1、2段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 2.阅读第3段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责任有种种,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哪几种责任吗? 家庭、国家、社会 3.作者在地4段引用了哪些成语、俗语来形容尽责任之后的乐呢?请找出来,并讲讲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俗语——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成语——如释重负 孔子——无入而不自得 作用: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证明了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这一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4.找出第5、6段中作者引用的名言佳句,并想一想这些话的含义以及要证明什么。 孟子——君子有终身之忧 曾子——任重而道远 曾子——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作用:证明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是真乐,从而得出了“人生当勇于承担负责”的结论。 5.浏览课文,根据课文内容把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人生最苦之事是负责任。(正反对比) 第二部分(4~5):人生最乐之事是尽责任。(举例论证) 第三部分(6):人生中应当勇于承担责任,而不能逃避责任。 (道理论证) 谈苦:未尽责任 有苦才有乐 苦中有真乐 板书设计: 论乐:尽了责任 责小得小乐 责大得大乐 七、拓展延伸课文内容 ①了解语言特色,锻炼思维能力: 第一步:小组分析讨论本文的语言,看看文中运用了哪些不同的句式、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点拨:句式——陈述句、设问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主动句、被动句等。 论证方法——引证、例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虽然本文谈的是严肃的话题,但由于句式、论证方法的变化,使得文章的语言凝重却不呆滞,有一股灵动之气。 第二步:找找本文有哪些修辞手法,看看它们对本文的语言由那些帮助? 点拨:修辞手法——排比、设问、反问等。 指导学生在文中找出具体句子。 好处:文中的排比俯拾皆是,这造成了文章流畅气势,设问、反问等不再与上题重复。 第三步:品味精彩语段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Mylover6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