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 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之一 ,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注释】 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缲”同“缫”。 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汉书·王章传》"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 " 案《食货志》,董仲舒曰: '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 [zh ì ], 豕也,即猪)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 " 半依 " ,如曾季狸《艇斋诗话》: " 予尝见东坡墨迹作 '半依 ',乃知 '牛' 字误也。 " 欲:想要。 漫:随意。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 " 酒渴思茶漫扣门 " ,与此两句意 同。皮日休《闲夜酒醒》: " 酒渴漫思茶 " ,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 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 43 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公元 1078 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 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艺术上颇具 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 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着特色。此词上片写景, 下片抒情。需要指出的是, 这首词中所写的景, 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簌簌衣巾落枣花”从枣花落到衣巾上的声音开端, 反映了一位关心人民生 活的太守对雨后农村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作者在“谢雨道上”,经过长途跋涉, 加之酒意未消,日高人困,不免有些倦意。突然,“簌簌”之声传来耳际,并好 像有什么东西打在身上和头巾上。这时,他才意识到:这是枣花落在身上。枣花 落在衣巾上的声音是轻微的, 但在作者的耳里却是那么真切。 接着,耳边又传来 吱吱呀呀的声响,越往前走,这响声便越浓,从南,从北,从四面八方传来,不 用看也不用问, 这是作者熟悉的缫车的响声。 “村南村北”概括“缫车”声, 说明作者听得多么认真,多么细心,多么兴奋。从响声中,作者意识到,他已进入 村中了。这时,突然一阵叫卖声传入耳鼓,定睛一看,原来是一位披着“牛衣” 的农民坐在古老的柳树荫中, 面前摆着一堆黄瓜。 “牛衣古柳”, 作者换一个角度来写他对蔬菜丰收的喜悦心情。 三句话,三个画面,似乎东鳞西爪,毫无联系。可是用谢雨的路上这条线串起来, 就让人感到这幅连环画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这一组画面,不仅色彩美,而且有音乐美。无论是簌簌的落花声,嗡嗡的缲车声, 还是瓜农的叫卖声, 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生动地展现出农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上片写的是农村生产劳动的繁忙景象, 下片转入写求雨途中行路的艰辛, 突出作者的感受和意识活动。 “酒困路长惟欲睡”是对上片的补充。 在结构上,这一句又是倒叙, 它说明前三句之所以从听觉方面来写, 主要是因为酒意未消, 路途遥远,人体困乏,故而写下来的只不过是睡眼朦胧中听来的片断, 并非是视觉构成的完整统一的画面。 “日高人渴”两句, 虽然写的是由于口渴而急于到农民家里觅水的意识活动, 但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拘小节、 随遇而安的性格特征。 走了一村又一村,这时已是日高天热,人也走得口干舌燥,加上酒困,睡意也上来了,不由得想起以茶解渴,以茶提神。“试问”一词用得十分讲究,既写出了作 者满怀希望想讨杯茶解渴的心情, 又担心农忙季节, 农家无人,自己不便贸然而入的心情。信笔写来,不事雕琢,但却栩栩如生,刻画出一位谦和平易近人的知 州形象,将一位太守与普通农民的关系写得亲切自然。 “敲门试问野人家”, 词到这里就戛然而止了。 词人敲门的结果怎样呢?喝到茶没有?农民是怎样招待他的呢?词中

文档评论(0)

135****991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