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探究.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探究 PAGE 1 短时记忆编码方式探究 摘要 本实验选取华东师范大学本科生47人违背时,以反应时与正确率为指标,以字母对、时间间隔、性别为自变量,采用2*3*3的混合设计。以探究和验证Posner先前提出的关于“短时记忆编码方式”的经典结论。同时掌握反应时测量技术在认知研究中的应用。本实验的结果也很好地验证了他的结论,并且还得出了性别差异以及性别与时间间隔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短时记忆 视听编码 反应时 正确率 性别差异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短时记忆研究 人们对短时记忆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Ebbinghaus。他在记忆研究中采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实验材料,发现读一遍能够记住的音节数是七个,这一结果成为广为人知的短时记忆的容量。后来人们发现,短时记忆的容量与很多复杂认知活动有关,这使得研究者更加关注短时记忆 ADDIN EN.CITE <EndNote><Cite><Author>王晓丽</Author><Year>2002</Year><RecNum>54</RecNum><DisplayText>(王晓丽 & 陈国鹏, 2002)</DisplayText><record><rec-number>54</rec-number><foreign-keys><key app="EN" db-id="p5ezezte3f9t0kepeazpaedyp590srsdefxa">54</key></foreign-keys><ref-type name="Journal Article">17</ref-type><contributors><authors><author>王晓丽</author><author>陈国鹏</author></authors></contributors><titles><title>短时记忆研究的新进展</title><secondary-title>心理科学</secondary-title></titles><periodical><full-title>心理科学</full-title></periodical><pages>616-617</pages><volume>25</volume><number>005</number><dates><year>2002</year></dates><urls></urls></record></Cite></EndNote>( \o "王晓丽, 2002 #54" 王晓丽 & 陈国鹏, 2002)。 但由于Ebbinghaus并未将其与长时记忆区分开来,因此直到上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以美国心理学家Waugh和Norman所提出的两种记忆系统理论(Dual Memory Theory)为标志,短时记忆才被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记忆现象而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ADDIN EN.CITE <EndNote><Cite><Author>王甦</Author><Year>2006</Year><RecNum>55</RecNum><DisplayText>(王甦, 心理学, & 汪安圣, 2006)</DisplayText><record><rec-number>55</rec-number><foreign-keys><key app="EN" db-id="p5ezezte3f9t0kepeazpaedyp590srsdefxa">55</key></foreign-keys><ref-type name="Book">6</ref-type><contributors><authors><author>王甦</author><author>心理学</author><author>汪安圣</author></authors></contributors><titles><title>认知心理学</title></titles><dates><year>2006</year></dates><publisher>北京大学出版社</publisher><isbn>730101810X</isbn><urls></urls></record></Cite></EndNote>( \o "王甦, 2006 #55" 王甦, 心理学, & 汪安圣, 2006)。该理论认为,信息是经由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在这一过程中短时记忆起着缓冲器与加工器的双重作用。此后Atkinson与Shiffrin又以该理论为基础,进一步提出了记忆信息的三种加工模型,其认为短时记忆具有同样的作用。在实际中,来自临床方面(如脑震荡患者常伴有遗忘症)、动物损毁实验(如摘除海马的高等动物无法形成新的记忆)以及自由回忆实验都对于短时记忆这

文档评论(0)

ze12223074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