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VIP

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阶段检测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2020-2021年度南阳地区高二下学期阶段检测考试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术语,新时期以来的文艺评论、文学史及美学研究,对于“意象”的运用更为泛化,很多论者甚至言必称“意象”。“意象”这个概念的泛化使用,是美学从认识论到价值论偏移的表现,必须引起注意。 在很多当代论著中,“意象”取代“形象”成为处处可见的“主角”,有时并非必要。其实,“意象”和“形象”这两个概念尽管多有交叉重叠,却又有内在区别。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对文艺批评或学术研究来说,未必是好事。概念术语的趋同化使用使批评话语在模糊的含义上重复,也使批评显得无的放矢。尽管“意象”的内涵和用法在其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有所变化和漂移,但其本原性的内涵并未失去活力,仍然担负着与“形象”不同的功能。 从中国古代美学研究的角度看,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意象”又常常与“物象”混用。这种不加区别的混用也许对当下的文艺批评影响不大,却使中国的审美心理研究流于粗放,以致很难深入下去。在古代文论和美学研究中,对“意象”的研究颇具本体意义,但是对“意象”和“物象”的混同则缺少进一步的分析,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滞文艺创作及审美心理研究的向前推进。因此,从本体的意义上对“意象”概念正本清源,对“意象”“形象”及“物象”之间的区别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意象”的本义是什么?“意象”是“意”中之“象”,这个基本含义虽有些古老,但至今仍未“失效”。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的,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文论家刘勰。他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出命题:“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刘勰此语是对作家的内在艺术思维的描述和概括。“独照之匠”,意谓作家独到的观照能力。“窥意象而运斤”,指作家根据自己内心生成的形象进行“郢人运斤”般的艺术表现。“意象”是在作家的内心生成和运化的。这对文学创作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在《神思》篇的赞语中,刘勰又有高度的概括:“神用象通,情变所孕。”就是说,文学创作的运思是以“意象”作为基本元素而进行连通和运行的,是由情感的变化所孕育的。 “意象”这个范畴无论是在刘勰之前的初始阶段,还是在其后的发展阶段,都是作为内在思维的范畴出现。而“形象”是指体现在文本中的艺术形象。如果说“意象”是生成于创作的内在运思阶段,那么“形象”则主要存在于文本之中。传统的文学理论教材大多将“形象”作为文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出发点,认为文学的基本特征就是“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这是以往的文学理论最重要、最根本的命题。 还有一个问题,同样是在艺术思维的范围内,“意象”也不宜同“物象”泛化地混用。“物象”和“意象”都是在作家脑海中的形象,但它们却标示艺术创作思维的不同阶段。虽然它们可以相互衔接,难以区分,但对其进行区分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物象与意象是有着逻辑上的先后的,物象在先,意象在后。而在杰出的诗人那里,从物象到意象则很可能是瞬间而成的。郑板桥最有名的象喻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物象大致是“眼中之竹”,意象大致是“胸中之竹”。至于“手中之竹”,则是艺术家的作品文本了。 “意象”“形象”和“物象”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在很多时候是彼此交叉重叠的,因此在理论表述和批评实践中被泛化也在情理之中。但在学理层面上对其进行分析区别,指出它们的差异,既有益于推进美学文艺学研究的不断深化,且对于加快构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所裨益。 (摘编自张晶《从“意象”看审美范畴的规范使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和“形象”这两个概念有交叉重叠,更有内在区别,不能不加甄别地混用、泛用。 B.“意象”的内涵虽在历史进程中有所变化,但其本原性的内涵一直充满活力,担负着相应的功能。 C.对“形象”与“物象”缺少深入分析,造成了两者的混同,这阻滞了文艺创作及审美心理研究。 D.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真正将“意象”作为一个完整的、纯粹的文学理论范畴加以使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指出当前存在“意象”泛化使用的现象,提出“意象”规范使用的必要性。 B.文章借助刘勰的观点,对“意象”的本质作了透彻、形象的阐释,引用得当,论证有力。 C.文章用郑板桥关于“竹子”的象喻,形象地阐明了“意象”“形象”在逻辑上的先后关系。 D.文章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解决问题是阐述的重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3分) A.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4****32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