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课件新人教版20210512158.pptx

2021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教学课件新人教版20210512158.ppt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 古代诗歌五首 第五单元 心灵絮语 登飞来峰 1 新课导入 2 学习目标 3 走近作者 4 背景资料 5 字词梳理 6 整体感知 7 精读细研 8 疑难探究 7 疑难探究 8 主旨归纳 目 录 CONTENTS 新课导入 文题中的“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和“灵鹫峰”。 学习目标 了解诗人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背诵并默写本诗。(重点) 整体感知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人的志向,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难点) 走近作者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雄健峭拔,其诗遒劲清新。有《临川集》一百卷传世。 背景资料 《登飞来峰》: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他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整体感知 原文: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千寻塔:很高很高的塔。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塔,这里指应天塔。 闻说:这里是听到的意思。 自缘:因为。 注释: 整体感知 译文: 我登上飞来峰上的高塔,听到鸡鸣声,登上飞来峰,见到日出的奇景。我不怕浮云挡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站在山峰塔顶的最高处。 精读细研 1.这首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 精读细研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这两句诗写了诗人身在高处纵情远眺时的体会,表现了诗人的高瞻远瞩和 不畏困难、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揭示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的深刻哲理。 疑难探究 【答案】“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从自然角度 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写景 议论 千寻之塔——极言其高 鸡鸣见日——衬塔高耸 不畏云遮目——语意双关 身在最高层——站高望远 寓理于景 铺垫 哲理 主旨归纳 主旨归纳 《登飞来峰》:诗人借景抒情、语言生动,从自然情景中很自然地提炼出深刻哲理,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不畏艰难,立志改革的政治抱负。 写作特色 1.借景说理,意蕴深刻。全诗借景说理,前两句侧重写景,后两句侧重议论抒情,两者紧密结合,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深谙人不能仅为眼前利益,而应该放眼大局的道理。 写作特色 2.虚实相生。如诗的一、二句,“飞来山”是实景,“鸡鸣”“日升”是虚景。虚实结合,组成一幅壮丽的美景。

文档评论(0)

WtuWgif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