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文言虚词详解.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个文言虚词详解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而”字主要的用法如下: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 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乂”。 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二)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口参省乎己。(《劝学》) (三) 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 “却” O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0 1£!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详。 如:吾尝终F1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o只用作第二人称, 二.用作代词 o只用作第二人称, 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 “你”。例如:而翁长铃,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li!三-复音虚词而己,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0 li!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己。(《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己。(《师说》) 2、 2、 “以”字主要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 “拿 “凭借” “依据” “按照” “用(凭)什么身份”等。 例如:①乃入见。问:“何以战? ” (《曹刿论战》)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二) 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O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 “跟”,有时可洋为“率 领” “带领” O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 短语),可译为“而” “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如:归去来兮,请息交 以绝游。(《归去来兮辞》)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 (二)表示承接关系, 为“而”或省去。 如:引壶觞以自酌。(《归去来兮辞》) 如:引壶觞以自酌。( 《归去来兮辞》)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 (三)表示目的关系, “而” “来用来” “以致”等。 如: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徳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详为“因为” C 如: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来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3、“于”字主要的用法: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 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 “在……方面”“在中”“向” “到” “从” “自” “跟” “同” “对”“对于” “在……方面”“在 如: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 例如: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 “为着“。 如: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 者:有时亦可不岀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0 例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二、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可译 为“呢? ” 例如:如今人为刀俎……何辞为( 《鸿门宴》) 5、“其”字主要

文档评论(0)

文档查询,农业合作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土默特左旗农特农机经销部
IP属地广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50121MA0R6LAH4P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