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总装备部总医院(306)内分泌科全军糖尿病诊治中心
陆祖谦,M.D, PhD
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 新陈代谢的作用
实现机体与环境间的物质交换
体内物质不断进行分解、利用与更新 为个体的生存、活动、生长、发育、 生殖和内环境稳定,提供代谢的底物和 能量
合成与分解代谢
物质代谢:包括合成及分解代谢两个过程,合成 代谢需要消耗能量而分解代谢产生能量
合成代谢是营养物质进入机体,通过众多的化 学反应而合成大分子物质并转化为自身物质的过 程,以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的形式在体内贮存 分解代谢是体内的糖原、蛋白质和脂肪等大分 子物质分解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常伴能量的生 成和释放
代谢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的原因是代谢障碍
新陈代谢的某一个或多个环节出现障碍.将由 于原发器官疾病为主所致的代谢性疾病称为该器 官疾病的范畴如内分泌疾病
例如糖尿病,根据其以糖代谢障碍为主的特点 而将其称为代谢性疾病,亦可根据其胰岛素分泌 的不足而将其称为内分泌疾病
代谢性疾病的病因复杂,参与代谢的酶基因或 相关因子的异常
能量消耗
能量消耗
机体的能量消耗包括静息代谢率、运动性生热
效应、食物性生热效应及兼性生热作用
静息代谢率的个体差异主要由机体的非脂肪体
质及其遗传差异决定;能量的消耗也受甲状腺激 素水平和交感神经活动强度等的影响 运动性生热效应主要由活动强度所决定,其个 体的差异不明显
食物性生热效应主要用于营养素同化过程的能 量消耗,约占每天能量消耗的10%
为维持机体稳定,能量供给和消耗必须保持平衡 能量的消耗主要包括基础状态耗能和体力活动
消耗两部分.每日所需能量为基础能量消耗、特
殊功能活动和体力活动等所消耗的能量总和
基础能量消耗可因性别、年龄、身高和体重的
不同而异
特殊功能活动除包括消化和吸收所消耗的能量 外,还可因生理特殊需要如生长、发育、妊娠和 哺乳等情况而增加
体力活动所需的能量因强度的不同而异,轻、q
及重体力活动所需要能量分别为基础能量的30%、
50%、100%或更多
节俭基因与代谢综合征
人类进化过程中所选择的节俭基因型”有利
于食物充足时促进脂肪堆积和能量储存
进食后能较多地将食物能量以脂肪形式储存起
来的个体较易耐受长期饥饿
节俭基因型个体在食物充足条件下转变成肥胖 易感基因,这些个体易出现代谢综合征如肥胖、 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和糖尿病等
蛋白质营养障碍与蛋白质代谢障碍
蛋白质营养障碍包括
—蛋白质
氨基酸不足;氨基酸过多
蛋白质代谢障碍包括
继发于器官疾病
先天性代谢缺陷
碳水化合物代谢异常
碳水化合物摄取过多
碳水化合物摄取不足
各种原因所致的低血糖
先天性酶系缺陷所致的糖代谢异常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其病 理生理学特点为胰岛素分泌降低和/或胰岛素抵 抗,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代谢 紊乱,从而引起的组织、器官功能紊乱及其结 构异常的疾病
特点:1.慢性高血糖
代谢紊乱
组织器官的慢性损害(糖毒性作用)
近30年来中国糖尿病患病率
寺14省市4 107TA全国◎ WHO L999?部分,成市4 OGTT铲43方人0全因19者市岑 WHO 1985寺21卉人中全困14省市相 OGTT寻 WHO 19354邦分域市+ 30万人? OGTT尊107F A全国中兰州标准
寺14省市
4 107TA全国
◎ WHO L999
?部分,成市
4 OGTT
铲43方人
0全因19者市
岑 WHO 1985
寺21卉人
中全困14省市
相 OGTT
寻 WHO 1935
4邦分域市
+ 30万人
? OGTT
尊107F A全国
中兰州标准
4 WHO 1999
。OGTT
IT
年份
1980
1994
1996
2002
2008
全国穂累疡姑究够伟地遍妥奶龙芻.中寧内科岸?h 19S 1,20(11); 678—683 李立咽呼.中华渔行病学岸志.2105: 26(7); 47S-484
XR Pai-i, ei a.1. Diabet es Caie 1997,20(11)1664-1669
Y^iigWY, el al. N Engl J Me d. 201023,362(12); 1090-1101
糖尿病病因
不可改变可以改变
不可改变
可以改变
遗传因素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如HLA?DR、DQ等
胰岛素基因异常
胰岛素受体异常
线粒体糖尿病
青年发病的成人型糖尿病(MODY)
成人晚发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
环境因素
病毒感染
化学毒性物质:如STZ或Alloxan 营养因素:肥胖、营养不良等 体力活动缺乏:如久坐
西化生活方式
子宫内胎儿发育不良
?应激刺激
年龄增长
家族史
肥胖
血脂异常 両血压 其它
糖\^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