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_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初中历史_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0课 苏联的改革和解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知道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八一九事件”及苏联解体等的相关史实,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 ㈡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三次改革和斯大林模式的内容与特点,学会用比较和联系的观点审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理路;通过阅读有关苏联经济的史料和评论,学会用历史和辩证的眼光看待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掌握、了解苏联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不能照搬教条,要符合本国国情及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一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教学重点 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时期的改革 教学难点 苏联的解体及其带来的启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观看一段有关“苏联兴亡”的历史视频 教师顺势导入:一战期间,苏联处在帝国主义国家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最终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使19世纪社会主义空想由理论变为事实。那么这个国家在经历了列宁和斯大林的辉煌领导之后,又经历了哪些曲折的改革,最终却把苏联引入了死胡同,最终解体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10课——苏联的改革与解体。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课件演示相关图片,辅导学生观察思考,教师解释事件原因,分层解析,学生“动脑筋”) 一个跛足的巨人 教师呈现三则材料,学生分析解答总结。 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材料一 截至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50到100年走完的路。 ——周尚文主编:《苏联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8页。 材料二 他(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的强国。 生分别回答:迅速实现了工业化,获得超强的军事实力! 辉煌的背后 到斯大林逝世的1953年,苏联的人均粮食产量和肉类产量还不足沙皇时代的水平。 ——陆南泉《斯大林模式为何被抛弃》,《人民论坛》2011年7月(上) 生分别回答: (1)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粮食短缺 (2)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师生总结出:斯大林模式忽略本国国情和生产力发展水平,逐步走向僵化教条,改革势在必行! 困境中的尝试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斯大林模式与三次改革的异同点,使学生理解三次改革的突破点与最终的失败原因。 尝试一、赫鲁晓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赫鲁晓夫改革:农业:①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②扩大企业的自主权③开荒扩产,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央企管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扩大管经权 政治: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教师引导学生从农业方面的第二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是对所有制的突破;工业方面的扩大管经权是对指令性计划突破等等,政治上,突破个人崇等等,学生认识到”赫鲁晓夫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从总体看他的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他的改革只是“头痛医头“,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苏联的问题。 尝试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 勃列日涅夫改革:经济改革重点: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未突破斯大林体制,依旧是“脚痛医脚“,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之后经济陷入停滞,比例失调严重。 苏联残了 尝试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斯大林模式特点:1)经济:指令性计划管理一切;否认市场作用;片面发展重工业(2)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忽视民主法制建设戈尔巴乔夫:对经济体制实施根本性变革: 经济方法代替行政命令后转向政治改革 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得出:①从根本上突破了旧体制;②重点发展重工业,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 ③经济不断滑坡,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结果:改革背离了方向,导致苏联亡党亡国 三、超级大国的殒灭 1991年12月25日晚,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辞职。1991年底,苏联解体。 四、多个视角论成败 视角一 材料一: 到70年代,一个庞大的“特权阶层”形成。……他们掌握着各级党、政、军领导机构和企业、农庄的绝对领导权。……他们不以享有比一般规定的高级干部待遇还要大得多的特权为满足,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 ——《俄国史》 材料二 苏联解体时,苏联社会科学院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被调查者认为苏共仍然能够代表工人的只占4%,认为代表全体人民的仅占7%,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干部、机关工作人员的,竟占85%!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苏联的败亡败在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