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docxVIP

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以及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摘 要:波德莱尔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也是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与传统的诗人相比,波德莱尔更加大胆与创新,他敢于摒弃传统,另辟蹊径。他以丑为美,化丑为美,善于选取城市的丑恶以及人性的阴暗面来唤起人们的深思,这种深思是无穷无尽的。   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开创了法国诗歌的新领域,在诗集中,可听、可见、可嗅以及可触摸的一切都融为一体,酣畅淋漓。让读者在饱读忧郁的同时又不禁陷入无止境的沉思。波德莱尔的诗歌中所体现的忧郁、烦恼、痛苦是由沉痛的现实而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神上的压抑与惶惑不安,生活上的焦虑孤独空虚与无聊,肉体上的欲望沉沦,成为西方世界的普遍精神状?B。波德莱尔亦是如此,残酷的现实让他透不过气来,忧郁和理想是永恒的冲突。在《恶之花》中,有六首是关于死亡的诗歌,比如《恋人之死》,《艺术家之死》,《穷人之死》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关于死亡的研究,就像忧郁一样,在波德莱尔思想中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什么会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波德莱尔的死亡意识是怎样形成的?关于波德莱尔死亡的艺术也是值得人们研究,本文将着重分析波德莱尔死亡意识的成因,并通过一首诗歌简单分析一下他笔下死亡的艺术   关键词:忧郁;理想;死亡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21)-05--02   一、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   在基督教徒看来,我们所认为的死亡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死亡,而是沉睡,最终他们会重新醒来去遇见自己所爱的人们,最终上帝会带领他们走向另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死亡对于基督教徒来说并不意味着恐怖,不是黑夜,而是光明。因此,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并不是永恒的分离,而是开启了人生新的篇章,迎接更美妙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基督教徒们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死亡。并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甚至对死亡有一种渴望。   二、基督教对待死亡的态度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首先,受到父亲的影响,波德莱尔从小就接受基督教思想的熏陶;其次,在学校学习过程中,他也接受了基督教思想的教育,并且深受基督教教义的影响,因此,基督教徒对待死亡的态度深深地影响着他。从不逃避死亡,在他看来,死亡意味着美好而非恐怖。他渴望被救赎,渴望挣脱苦难,最终进入一个没有分离,没有绝望,只有永恒的快乐的世界。所以,在波德莱尔笔下,死亡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升华!   三、波德莱尔所生活的时代背景   诗人所生活的年代,正处于法兰西共和国动荡之年,1847年的经济危机让许多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1848年的二月革命,虽然波德莱尔参加了这一场革命,但是由于没有真正理解这次革命的目的,他仅仅只表现出对资产阶级的愤怒。经济危机与二月革命让民众人心惶惶,忧郁与痛苦随之缓缓袭来。最终,在1851年路易波拿巴政变之后,波德莱尔选择远离政治。但是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巴黎人,波德莱尔对巴黎这座城市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情感,对于他来说,巴黎就像一个伟大的母亲,他爱巴黎就像孩子爱自己的母亲一般。但是当时的巴黎,已经沦为一座病态的城市,在这样一座糟糕的城市里,诗人再也找寻不到自我的价值,他想实现自我,想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也想拯救自己的故土,但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爱着,但也恨着这座孤城!对于巴黎的感情,是悲伤,是忧郁还是失望?是爱还是恨?大概都有吧!对于这座城市,诗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升华:动荡的社会让他憎恨资产阶级,由憎恨到消沉,再到压抑,接着,绝望与痛苦萦绕着他,久久不能散去,最终让他感觉到理想与现实相距那么遥远,诗人也患上了人们所说的世纪病。正如刘波教授所说:这是一个感性和理性分离的时代,这也是一个理想与现实分离的时代。因此,对于诗人波德莱尔来说,死亡是一个出口!   四、家庭生活对波德莱尔的影响   当诗人还只有六岁时,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就此他也失去了这个世界上唯一能够理解他的男人。对于一个六岁的孩子来说,失去父亲的确是个沉痛的打击。父亲过世后,起初波德莱尔与母亲相依为命,从那时起,母亲就成为他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母亲给予他父爱与母爱,但是,后来随着母亲的改嫁,一切都变了,他那作为外交界一员的继父非常专制,不理解他的情感,不尊重他的选择,反之想要强迫他进入外交界,为了不听从继父的安排,波德莱尔选择离开家并从此开始了颓废的生活。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改嫁和继父的权威意味着永恒的分离,意味着悲伤与孤独。此外,他认为是继父从他身边抢走了母亲,夺走了他原本拥有的母爱,因此,继父也成为他此生最痛恨的人。这样一种非正常的家庭关系一点点恶化,消极的情绪不断堆积,似乎预示着一种悲伤情感的累积,久而久之,以致于诗人渐渐失去了生存的理由,相反,他开始去追逐死亡

文档评论(0)

180****8756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盛世风云(深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陕西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069269024M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