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标点符号--文章中的无声英雄 文章中的标点符号,这些“,;。?”之类,像孑孓〔孑(jiéjué)蚊子的幼虫。〕似的小东西,我们得十分重视它才好。文章(自然也包括一切文学作品)中没有了它,常常令人读起来结结巴巴,甚至出现歧义,产生和作者本意完全相反的效果,令人难以索解。 标点符号,不但可以使文章段落分明,断句清晰,而且,它还可以表现各种各样的语气。人们朗诵作品的时候,尽管没有把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等名称念出来,但是它对朗诵者的声调是起了作用的。称赞这些标点符号是文章中不声不响、埋头苦干的英雄,我想也未尝不可。 朗诵作品的时候,句与句之间,总得有一点时间的间隔;如果没有这种间隔,人们听起来就会觉得拖泥带水,缠夹不清了。我们平时讲话,句与句之间都是略有停顿的。要不然,人家就听不清楚了。有时,我们也碰到过一些“快嘴二婶”“悬河先生”,讲话就像快刀切菜一般,“笃笃笃笃……”,快得就像杂技演员抛几个小球似的,像鸡儿啄米似的。他们讲话,句与句间本来是有停顿的,但是那种停顿异常短促。因此,尽管他们言词滔滔,口若悬河,听的人却常常禁不住皱眉蹙额,不得不用手掌在耳朵后面“搭了个凉棚”,要求道:“什么?我听不清楚,请你慢一点,再讲一遍!” 说话的时候,句与句间必须有适量时间的间隔,反映到文字里面,就成了标点符号。 但是,标点符号,在中国是近代的产物,古书里面,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那个时代,读书人打开一本新书,阅读的时候就用笔把它一句句点断(大抵都是用一个圆圈),或者用毛笔的笔套,蘸上朱砂印泥,逐句盖上。那时候,形容一个人读不懂文章,有一句术语说:“他点不断(句子)。”试想,文章里没有标点符号,人们读起来该多困难呀。事情还不止这样,由于没有标点符号,文章还因此产生了许多歧义,人们可以作各种各样的解释。我们今天读那些古籍,有时也要碰到这一类难题的。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样的句子,该怎样来点断呢?一般是“点”成这个样子的:“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它的意思就是:“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可以任由他们处于自在状态,不可让他们知道国家的重要事情。”这样的话,就是十足在推行愚民政策了。 但是,也有人主张用另一种方式来点断,这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一来,意思就变成:“老百姓表现不错的话,就放手让他们照样做;如果他们表现得不好的时候,那就应该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道理。”这样一来,意思完全相反,孔子又不失其作为教育家的本色了。 请看,标点不同,字句的解释竟可以在意义上截然相反! 民间故事中也不乏这种说明断句不同,可以改变词语意义的故事。据说旧时代有一个老头儿,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生了一个幼子。老头儿预立下遗嘱,说明遗产的分配办法。那几句话是没有点断的。到他死后,大家把遗嘱启封,女婿看了,就想把遗产全部取去。因为照他的点读法,那遗嘱是这样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但是老头儿的后妻不服,认为遗嘱写的,应该是把产业交给她的儿子,就告到官府去。果然,县官判决遗产应该交给老头的幼子。原来照老头的后妻和县官的读法,那个遗嘱却是这样分句的: “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请看,遗嘱的断句不同,意义竟是这样的天差地别! 又有一个故事,讲了同样的道理,还扯到明末著名画家徐渭(文长)身上去。据说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说着,提起笔来,给这行字作了圈点: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 这一来,意义完全不同了。 从这些事例看来,标点符号的作用该有多大啊! 可惜,并不是所有从事写作的人都知道这个道理。对标点符号漫不经心,或者视为无足轻重的大有人在。许多出版社、报刊编辑部都收到不少来稿,其中包括某些作家的稿子是脱落或者乱用标点符号的,这就使某些好稿子因而失色,并使编辑们感到十分头痛。 有一个故事,我想值得引述一下,让我们都来从这个故事中接受些启发,提高我们对这方面事情的警惕吧! 老作家安德烈·梭勃里给苏联《海员报》写了一个短篇小说,题材很有趣。但是读起来层次不清,杂乱无章。编辑们正感到为难的时候,老报人布拉果夫主动把稿子拿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软件开发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十余年的软件行业耕耘,可承接各类需求

认证主体深圳鼎云文化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440300MA5G24KH9F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