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政治制度史”第七讲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主讲人:刘朴兵博士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早在尧舜时期,就有谋于四岳的拾遗补阙制度。对重大政务,尧舜都要咨询四岳的意见。临汾尧庙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运城舜陵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夏有“三正”、“四辅臣”、“三老五更”等号称辅弼的宗亲贵族。随着历史的发展,历代凡是居于辅政地位和位于从“公”的大臣,都有拾遗补阙的谏诤责任。 历代都有朝会议政、廷议、集议、会议等制度,参加者或为宰相会议、或为九卿会议,或为群臣集议,或为有关部门商议,都对决策起到参考和监督作用。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专职从事拾遗补阙的谏诤官员出现在春秋时期。管仲对齐桓公说:“犯君颜色,进谏必忠,不避死亡,不重富贵,臣不若东郭牙,请置为大谏臣。”(《吕氏春秋·勿躬》) 战国时,赵国“武灵王少,未能听政,立博闻师三人,左右司过三人。”(《史记·赵世家》)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秦置谏大夫,属郎中令,无常员,多至数十人,掌议论。另有大夫、郎、谒者等。“大夫掌论议。有太中大夫、中大夫、谏大夫,皆无常员,多至数十人。汉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秩比八百石。太初元年更名为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太中大夫秩比千石如故。”东汉时,改谏大夫为谏议大夫,掌顾问应对,随诏任使,无常员。两汉时,侍中、给事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议郎等都有论议之责。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最早的专门谏诤机构为东汉献帝时设立的侍中寺。置侍中、给事黄门侍郎各6人。 曹魏改名为侍中省,设侍中4人,掌侍从及谏诤谋议。给事黄门侍郎4人,掌侍从左右,规谏政治得失。另设散骑省,散骑常侍4人,掌骑从乘舆及规谏;员外散骑常侍无定员;给事中无定员,或加官,或正员,掌顾问应对;谏议大夫为加官,无定员,掌论议。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晋改侍中寺为门下省,将散骑省归属其下。增加通直散骑常侍和侍郎、奉朝清等,谏诤为主要职责。自此以后,谏诤机构主要设在门下省。 南朝刘宋把原属于门下省的散骑省分出来,设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侍从顾问。集书省的主要官员有散骑常侍、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给事中、散骑侍郎、通直散骑侍郎、员外散骑侍郎、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奉朝请。北魏增设谏议大夫。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隋唐时,中书和门下都有谏诤职责,但主要承担谏诤之责的是散骑常侍、谏议大夫、补阙、拾遗等,这些人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号为谏官。 宋初以中书、门下两名官员判谏院事,以两省中的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中检选供职。天禧元年(1017年),谏院在门下省内设立官署,直到1032年才有了独立的官署。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谏院是相对独立的部门,除1129——1132年曾以独立设局之外,一直隶属于门下中书后省。谏院设左右散骑常侍、谏议大夫、司谏(补阙)、正言(拾遗)等官,由于宋代实行差遣制,其官例以他官知判。谏院职掌规谏讽喻。“凡朝政阙失,大至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样的规定,实际上就是取消了谏官对上的谏诤职责,变成了只单纯对下的监察职能。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辽代的南面官系统中有中书、门下省,939年始置左右谏院,左隶门下省,右隶中书省,设谏议大夫、补阙、拾遣等官。因南面官在辽政治体系中作用不大,谏官形同虚设。 金代设有审官院,掌奏驳除授失当事。有谏院,设左右谏议大夫、司谏、补阙、拾遗等官。还设有登闻鼓院、登闻检院、益政院等。 元代设奎章阁学士院,其学士承担一定的谏诤责任。不再另设谏官。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1.拾遗补阙的谏诤行政体制 明初设谏院,有谏议大夫、司谏、司言等官,不久废除。由六科给事中承担起谏官的责任。建文时,在六科内增设拾遗、补阙。明成祖初,革拾遗、补阙。“六科,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确立了台谏合一的制度。 清代沿明明制设六科,雍正元年(1723年)并入都察院,基本上消除了谏诤的职责。一、监察行政体制 (一)中央直接控制的监察行政体制

文档评论(0)

职教魏老师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专注于研究生产单招、专升本试卷,可定制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05017062000015
认证主体莲池区远卓互联网技术工作室
IP属地河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130606MA0G1JGM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