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情感取向及其教育心理学基础.ppt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情感取向及其教育心理学基础.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整理课件 《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 情感取向及其教育心理学基础 乔建中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一、注重情感对认知的积极影响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互相作用的复杂心理过程,其中情感因素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支柱,它不仅对于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德育思想的接受、感悟和掌握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注重情感对认知的积极影响 情绪体验——道德教育的接受 情绪活动——认识活动 心理前沿——真实自我 二、强调发掘课程内容的情感内涵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只有充分发掘和利用课程内容的文字表现力和形象感染力,让学生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受到思想上的感染、感情上的陶冶,进而使课程内容中的德育思想真正“渗透”人心。 强调发掘课程内容的情感内涵 情绪体验——道德知识的掌握 情绪体验——认识深化 情绪体验——“知-行”关系 三、关注情感的动机内化作用 社会要求——个人意愿 情绪调节——动机内化 直接诱因——最初制约因素 动机的确切含义 关注情感的动机内化作用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一旦学生通过切身情绪体验认同了道德的必要性,他就会自觉自愿地服从这种必要性,并进而实现这种必要性。此时,学生的道德动机不再是外力作用下的“迫不得已”,而是一种内化作用下的“心甘情愿” 。这样,学生的道德动机也就因在内容和动力上取得心理契合而得以有效的形成与实现。 四、重视情感的行为调节作用 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具有一种先天性的行为倾向,即趋向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回避消极的情绪体验;尤其是当适应性行为能力成熟时,人会努力学着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去行动,以便得到尽可能多的积极情绪体验或尽可能少的消极情绪体验。这里,相应的情绪体验本身,似乎已成为人所追求的目标,并构成其行为的直接动因。 重视情感的行为调节作用 情绪追求——行为调节 情绪追求——教学行为 五、关注师生情绪交往对学生发展的 制约作用 从根本上说,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往活动,它集中的反映在师生之间知识和情绪两方面的传递与交流上。在以往的课堂教学研究中,人们对前者强调较多,而对后者重视较少。实际上,师生之间的情绪交往不仅直接制约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乃至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而且直接制约学生的学习状况和个性发展。 1、师生情绪交往与“吸引教育” 所谓吸引教育(Invitational Education)是一种比喻,指一种研究和探索如何将学校建成令人向往的“ 最吸引人的场所”的教育理论。 教育内涵——主体性——教育创新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论,吸引教育强调学校教育的民主化定向、人际交往的情绪吸引、自我意识的积极建构,以使教育过程能为人的发展展示一个充满希望的前景、为人的潜能的实现提供一套激励机制、为“把学校建成最吸引人的地方” 找到一种系统方法。 吸引教育的核心观念 人是有能力、有价值和负负责的,并应该被相应地对待。 教育应该是合作、配合的过程。 在所有人类可努力的领域,人都具有未开发的潜能。 人的潜能能够因特别设计的教育场所、教育政策、教育程序以及有目的的吸引者而得到最佳的实现。

文档评论(0)

春意依然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