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全景(资料图片)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 ( 原灌县 ) 境内,岷
江上的大型引水枢纽工程,也是现有世界上历史最长的无坝引水工程。始
建于秦昭王末年 ( 约公元前 256~前 251) ,秦蜀守李冰主持兴建。是全世
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工程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水运、城市供水
等多种效益。成都平原因此富庶,自古有“天府之国”美称。都江堰始名
于宋代,宋以前称都安堰、湔堰或犍尾堰。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
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
等附属工程构成。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
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 。两
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截至 1998 年,都江堰灌溉范围已
达 40 余县,灌溉面积达到 66.87 万公顷。
都江堰的工程结构古代都江堰以竹笼、木桩和卵石为主要建筑材料。以竹
编笼内填卵石,用来建造鱼嘴、飞沙堰、内外金刚堤和人字堤等工程。每
年岁修需更换竹笼一万多条。为了减少每年岁修工程量,历代水工和劳动
人民不断谋求工程结构的改造, 尤以鱼嘴为重点。 元代曾以石料修砌鱼嘴,
并在其顶端铸铁龟;明代修砌鱼嘴,前置铁牛分水;清代复用砌石鱼嘴。
这些工程均因基础不稳, 未能持久。 1936 年改以竹笼为基础, 前端与两侧
护以木桩,其上修筑砌石鱼嘴,工程延续时间较长,直至 1974 年修外江
闸时改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都江堰水利工程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
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
-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学习参考
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
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其最伟
大之处是建堰两千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
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
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调统一。都都江堰水利工程成为世界最佳
水资源利用的典范。都江堰名称由来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
称叫“湔堋(音: jianpeng )”,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
“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
“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
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 。同时,又叫“金堤” ,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
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 。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
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 ,即用竹笼装石,称为
“楗尾”。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 “永康军岁治都江
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所谓都江, 《蜀水考》说: “府河,
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 ”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
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
的柏条河和走马河。 《括地志》说: “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
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
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都江堰的修建过程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较
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
腾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狭窄,古时常常引发洪灾,洪水
- 来源网络,仅供个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