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建筑的特征》导学案第一课时
任务一:了解作家和作品
1、知人论世
梁思成(1901年4月20 S-1972年1月9日),祖籍广东新会,生于日本东京,毕生 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 近代建筑之父”。
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 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著作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 《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文集》(4卷)。
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 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 就读。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 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
1928年3月21日,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
欧洲参观古建筑,月18
欧洲参观古建筑,
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
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 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巳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
2、创作背景
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梁思成,看到欧洲各国对本国的古建筑己有系统的整理 和研究,并写出了本国的建筑史,唯独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却没有自己的建筑史。于是他就 立志——“《中国建筑史》要由中国人来写”。
1931年9月,在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为宗旨的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铃先生的邀请下, 梁思成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任职,踏上了研究中国建筑发展史的漫 漫长路。
为了积累资料和寻求科学依据,梁思成开始了他艰苦的、同时也是颇具独创性的建筑调 查活动。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他跋山涉水,历尽艰辛,陆续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浙 江、山东、河南、陕西以及西南地区的古建筑遗迹,进行了大量的拍照、测绘、资料整理和 科研工作,于1944年写成《中国建筑史》。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完善、 系统的中国建筑史。
3、文体知识
科技论文是在科学研究、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专业技术领域里 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分析 和阐述,揭示出这些现象和问题的本质及其规律性而撰写成的论文。
科技论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点,在于创新性科学技术研究工作成果的科学论述,是某 些理论性、实验性或观测性新知识的科学记录、是某些己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 新成果的科学总结。因此,完备的科技论文应该具有科学性、首创性、逻辑性和有效性,这 就构成了科技论文的基本特征。
任务二: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标注字音,朗读课文
抱厦sha 土曼地 man
屋脊ji 穹窿qiong long
混凝土 hun 接棒sun
如翠斯飞hul 斗拱dou
瓦当dang 琉璃11
潜力qian 切削xiao
俄兽qiang
任务三:理清结构,把握主旨
1、理清结构
内容大意段落层次
内容大意
第一部分(1?2段)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一部分
(1?2段)
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两大方面说明中国建筑的影响
第二部分
(3-13 段)
谈中国建筑的总体特征
第三部分 (14?17段)
探讨中国建筑的组织风格
第四部分 (18
第四部分 (18?20段)
2、把握主旨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和建筑的“文法”“词汇”及其“可译性”,向我们展 示了中国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的独特魅力和重大价值;同时指出了每个建筑体系有其自身的 “文法”和“词汇”,遵照这些法式才造就了世界建筑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表达了应用我们 自己建筑上的优良传统来建造适合于今天我们社会生活的建筑的热切愿望。
课后作业:
细读文章,体会作者如何运用简明而又准确的语言介绍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并在文中标 注出来。
思考一下,通过阅读文章,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尝试跟家人分享你的 阅读收获。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