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百年贸易包装设计的文化交融性研究(1840-1949).docxVIP

中英百年贸易包装设计的文化交融性研究(1840-1949).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英百年贸易包装设计的文化交融性研究(1840-1949) 鸦片战争后,中英迎来了贸易史上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英国工业革命产出大量的商品出口至中国,驻华洋行带进了西方各种现代化工业洋货产品。 1中英包装艺术风格的相互渗透 1.1 英国艺术设计思潮对中国包装设计的影响 1.1.1商业美术风格的在地性 商业艺术风格(Commercial art style)产生于英国维多利亚后期,是一种混合的流行风格,从消费市场和报纸业以及商业美术课程中发展而来。早期的包装设计大多采用这种艺术风格,区别于古典的维多利亚风格,商业艺术风格显得既现代又简约,减少了繁复的装饰元素,抛弃透视法,以线条创造出主观的空间感,多以刺激性的彩色文字占据设计主体,色彩明亮,饱和度高,相对于色彩单一的包装,采用红、黄、蓝等高明度的配色更能够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达到了宣传产品的效果。如表1(a)所示,Sunlight肥皂包装以明黄色的背景搭配醒目的品牌名称,简单的装饰纹样,表现出当时典型的商业艺术风格,这种风格也一直延续至今。1842年肥皂被英国人带到中国,之后肥皂工业在中国兴起。表1(d)是中国生产制造的阳光牌肥皂包装,直接模仿了英国Sunlight的包装设计,除了图案被换成了中国的传统图案外,从名称、字体设计到包装的配色,无一不是典型的“借鉴”,这种“借鉴式”设计很好的融入中国的市场,在当时也是屡见不鲜。 1.1.2 新艺术风格的全球性 20世纪初,风靡一时的新艺术运动席卷欧洲,清晰自然的艺术风格源自于对植物形态的模仿与抽象,作品大量运用有机的曲线以及平面化的表现手法,追根溯源这种平面化特征就是吸收了中国的绘画、瓷器以及日本版画的表现形态。 早在17、18世纪,欧洲的贵族就对来自东方的手工艺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新艺术为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和工匠阶级向上流动的成员提供了商品——它是一种针对新消费者的消费风格,冲破了过去30年中设计的旧框框,在品牌中体现了时代风格,所以无论是包装的字体或是图案都具备浓浓的装饰意味,精美奢华。这种风格大多用于当时比较的奢侈的物品包装,例如肥皂、香水和巧克力。如表1(b)Cadbury’s品牌巧克力包装,抽象了洋地黄的植物形象,字体设计也使用了蜷曲的造型处理,色彩清新自然。 新艺术风格传到中国后,中国的包装设计也大量吸收新艺术的表现形式,表1(e)的雪花膏包装中,运用了大面积的植物卷曲纹样,在装饰边框的外围缠绕着许多流动的线条,这些线条正是对植物根茎的抽象处理,字体的设计上运用衬线体及描边的处理,体现了新艺术运动中的装饰特征。这种新艺术不仅是单纯意义上的新,它将建筑、雕塑、平面设计和手工艺与自然融为一体,从设计上看不仅完全放弃了传统的装饰风格,同时还具备了现代的艺术观念和表现形式。 1.1.3装饰主义风格的中国化 在英国,一种更加清晰、洁净且简约的设计风格受到了大众的追捧——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其始于20世纪20年代,以1925年的巴黎装饰和工业博览会命名,装饰艺术在包装设计上表现尤为突出。与新艺术运动不同的是,前者是抵抗现代文明,而装饰艺术则是宣扬机械美学,强调工业与艺术的平衡,在设计形式上多以几何形态的线条来塑造,色彩的使用上多用明亮的对比色以及金属色。 装饰主义运动从一开始传入中国,就受到了美术家们追捧,这和当时的中国国情息息相关,在《现代性视野中的庞薰琹装饰艺术研究》一文中指出,20世纪的中国在对西方文化的选择吸收上有一定的主观性,装饰艺术对中国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可以总结为三点:一是对于美好新生活的建构;二是对于自身辉煌历史的尊重与传承;三是对民族性的认同与强调。 由于这种特殊的艺术形式源于中国“五四运动”后,一批知识分子留学欧洲,吸收了欧洲人民所呈现出美好生活的景象,此时盛行的装饰艺术运动恰巧与蔡元培主张的“美育救国”在时间线上吻合。再者,装饰运动所体现的弘扬深厚艺术文化内涵与现代工业技术相结合正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既要发展现代技术也要强调民族的艺术造诣。 1.2“中国风”在英国包装设计中的体现 中英两国在百年贸易交流中,不仅是中国对英国包装设计风格的学习与借鉴,除此以外,“中国风”在欧洲贵族中的流行崇尚,也造成英国包装设计上对中国风格的模仿和追随,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以茶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交流上。 从17世纪,荷兰东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就从中国的商品的中发现了巨大商机,到了18世纪,中英贸易开始萌芽,英国对中国生产的茶叶、白糖、瓷器、丝织品、漆器、家具等有大量的需求,所以英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国门,但当时清政府规定外国商船只许在广州一地进行对外贸易,并实行商行制度。随后,英国最大的贸易公司东印度公司获准在广东建立商馆。据东印度公司记载,到1833年,

文档评论(0)

xcwwwwws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