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多篇).doc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西林壁教案 (精选多篇 ) 第一篇:《题西林壁》说课稿 《题西林壁》说课 一、教材简析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教材围绕 “察看与发现 ”这一专题进行编排,这一组课文选择的文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对于察看大自然光景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单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 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察看事物中得到的启迪。 因为这一课包含有两首古诗, 需要两课时进行教学,所以,我在这儿,用十五分钟的时间,只能简单谈谈《题西林壁》这一首古诗的说课。 大家都知道《题西林壁》是苏轼在 1084 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风景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 云阁,气象万千,不计其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 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觉。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遨游,觉得峰回路转,应接不暇。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 陡峭;从远处看隐天蔽日, 从近处看危崖险岩; 从高处俯瞰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终究美在哪 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仍是幽秀?(这里的幽,是幽谷的幽)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切面目, 为什么呢?他在第三、 四行诗 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 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 视野太狭窄, 只能看到局部,假如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 貌了。全诗不单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情景的赞美,而且还蕴 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回味无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 切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 “当局 者迷,旁观者清 ”。 教学目的 1.认识 3 个生字,会写 4 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默写古诗。(这里,我需要说明的是, 在语文课程标准里边儿明确指出,对于识字写字的教学,有十分清楚的要求:即,在某一阶段,有些汉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而且对识字写字的要求是下要保底,也就是要保证一个最基本的底线,上不封顶。 ) 2.体会诗人在庐山察看时,因为地址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 象也不同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觉与他人沟通。 重点难点: 本诗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 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的难点 是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从不同的角度察看庐山时所拍摄的视频或图片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相关苏轼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 说教法、学法 先说教法:阅读感悟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 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三、说教学过程 1、激趣导课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貹收,而且有着千头万绪的联 系,如果仔细察看,专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的奥秘,认识万物 的联系,《题西林壁》就是作者仔细察看,专心思考的产物,现在, 我们一同来学习这首诗。看同学们通过读与悟、通过察看与思考,能 够收获什么,能够发现什么? 2、初读感知。 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古诗, 读通读正确,然后抽查读的情况, 请同学简单谈谈初读感觉和自已的发现,并提出不好认和不好写的 字。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备课,既要备教师的教,更要备学生的学,这 一点特别重要。教师不光要关注自己的教,更要关注学生的学。这一 环节的设计,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了生成的依据。 这里的生成是指 讲堂教学的过程是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成的。 3、理解诗题。 (请收藏好 范 文,请便下次接见: )1)让学生课前查阅苏轼的相关资料,课上互相沟通。 2)结合说明理解题目的意思。 4、理解诗意。 (1)先自读自悟,这首诗大概写的是什么。再分组合作学习,并在 组内各自沟通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注意:在分组合作学习之前,老师必须引导同学们复习、议论学习古 诗的步骤、方法。通过议论,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快速总结出学 习古诗的一般步骤: 初读感知 →查阅资料 →理解诗题 →理解诗句 →品 读明理 →熟读成诵。理解诗句的一般方法是:既要借助说明,又要联 系上下文,既要联系课文插图,又要联系诗人当时所处的环 境。这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后各自试着读诗句、理解诗句粗心,然后与组内同学互相探讨。 2)全班沟通 在全班沟通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拔、启迪、小结等,并与朗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朗诵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我认为,朗诵,既是理解内容的方法,又是体会感情的方法,更是积累语言的方法,因此,不管是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仍是在全班沟通议论的过程中或许是在品读感情的过程中,教师都要重视读的过程。 5.品读领悟 启迪讲话领悟意境:同学们,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且是仔细察看庐山的特点:横当作岭侧成峰,远近高

文档评论(0)

138****660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