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浪如海》阅读练习及答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瓦浪如海 肖复兴 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顶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 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 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 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瓦,低矮着,沉默着, 无语沧桑,力量沉稳,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 白云之下。难怪贝聿铭先生那时来北京,特别愿意到景山顶上看北京城这些灰色 的鱼鳞瓦顶,他对此情有独钟。 同样作为建筑师,张开济之子张永和先生,对于这些由鱼鳞瓦所呈现的灰色, 拥有着和贝聿铭先生同样由衷的情感。 这位从小在奶子胡同里长大的建筑师, 对 这样的鱼鳞瓦再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 从 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装点这波浪的是院 中洋溢着的绿色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 他说的真好,特别是他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真的是太好了。是 的,只有北京房屋上面那些瓦,才能呈现一片瓦浪如海。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 辉煌的金色,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 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而这样的 力量,是在灰色的层层瓦浪的衬托下,才呈现,才拥有的。 在我的童年,即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 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 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想贝聿铭先生看见 这样的情景,一定会觉得这才是老北京,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色彩和 力量吧? 想想,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 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 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 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 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 对于那时候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 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那时我们这样的小孩子, 淘气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这是那时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 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 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 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另一片瓦的上面, 中间并没有什么 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 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浸长的日子过去之后,大院里有的老房漏雨,房顶的鱼鳞瓦换成波浪状的石 棉瓦,或油毡和沥青抹的一整块平整的坡顶,说实在的,都赶不上鱼鳞瓦。不仅 质量不如,一下大雨接着漏,也不如鱼鳞瓦好看。少了鱼鳞瓦的房顶,就如同人 的头顶斑秃一般,即使戴上颜色鲜艳的断式帽子,也不是那么回事了。 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头条,看见那里已经 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 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 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 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 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在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和游 戏带给我们的欢乐呢?还曾经有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 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 稀疏零落,枯黄 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 其实,这种狗尾巴草,童年时就曾经见过,它们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 风吹日晒,瓦缝之间一点点可怜的泥土早就风干, 变得很硬,不知道狗尾巴草是 怎么扎下根的,一年又一年,总是长在那里,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强而 持久。 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 重新铺设青砖, 四合院重新改造, 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新露台。 顺着山墙新搭 建的梯子, 爬到房顶,却被楼房遮挡得看不到远处了。 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 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 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 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 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 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 是不一样的, 因 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4977212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