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_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高中历史_高一《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十课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统编版 中外历史纲要(上) 必修(Ⅰ) 第十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中部 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教学设计 理念及目标 1.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诸少数民族特点及制度建设 难点:理解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历史必然趋势,认识辽夏金元诸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设计理念 1、强调历史地图的学习和运用,坚持用左图右史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通过手绘地图,让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加深对北方政权的了解。在初中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已学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授,将基础性的史实让学生自主梳理,建构知识体系。 从少数民族政权自身发展的方面,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创新,理解这些创新对本民族政权和中华民族历史的深远影响。以往对于辽、夏、金、元历史的讲述,主要侧重在它们与两宋的和战,对于其自身的发展,包括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社会在政权建立前后的发展,以及制度建设、对北方地区的开发等,涉及不多,准备这一课时,教师的难点在于增强相关的知识储备,了解学术界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现状,改变以往汉族中心或中原王朝中心的历史认知。这些政权的创新,为后来囊括中原、草原、西域、雪域高原和东北等地区的体系化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蒙古、中亚、西藏等地区关系的新局面,同时促进了“大中国”的观念。 3、强调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性,了解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历史必然趋势,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理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是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的一条重要线索,辽夏金元的这段历史特别重要的地方在于,这些政权促进了中国多元走向一体的进程。同时,这一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又一发展时期,其中之一就体现为少数民族的边疆地区封建化进程加快。这一时期南方成为经济重心,但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权建设,最终使得中国的政治中心确定在北方,改变了南北关系。教学中重视和强调这四个北方民族政权统治时期的历史,从边疆民族自身发展的视角同时去讲述这段历史,从这四个政权的发展历程及其制度创新等方面来认识它们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的。 4.核心素养目标 时空观:通过学生手绘历史地图,探究辽夏金元政权形势图,认识辽夏金元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培育学生的时空观念。 历史解释与历史理解:通过师生互动探究辽夏金元的政权创新建设,培育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能力。 史料实证:在对本课相关制度(图南北面官制度)的学习中,进行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考古史料的多重佐证,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 唯物史观:通过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封建化的进程,理解人类社会从低级社会到高级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普遍性、规律性。 家国情怀:结合辽夏金元时期的民族关系,认识各民族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深刻认识到中共中央提出的“三个离不开”,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方法 探究法、讨论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指导法、情景法 教学过程 具体内容 设计意图 一、【导入】 草原风貌视频播放 师:今天我们暂时告别南方的宋,进入同一时空下的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辽夏金元宋。 我们将学习以下内容: 一、主干梳理:空间中的新政权 二、重点探究:民族政权的创新 三、家国情怀:从多元走向一体 二、【学生活动】 一、主干梳理:空间中的新政权 1、学生活动:手绘历史地图,讲解辽的主要史实? 配套的辽、夏手绘地图 配套的金手绘地图 配套的元手绘地图 二、重点探究:民族政权的创新 1、制度之新(辽,南北面官) 1)史料展示: “本朝北有狂虏,西有黠羌,…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古之夷狄,能行而已。今兼中国之所…比之汉、唐,最为强盛。” ——宋神宗 学生活动:图片反映了契丹人生活方式是什么? 材料中宋神宗的“二虏”指的是谁?他们较之以前的少数民族有什么改变? 学生回答:契丹族是游牧民族。马匹肥壮表明畜牧业发达,但是其政权越来越深入中原农耕地区。 教师补充:契丹有农、牧两种经济,这改变了汉唐以来仅有游牧经济的北方少数民族情况。 2)史料展示:幽云十六州的历史地图、地理降水地图、北京地形图 学生活动:结合三幅地图,思考幽云十六州对于辽的战略价值(辽太宗取得)?为了治理这个地区,辽进行了什么制度创新? 学生回答:幽云十六州这片土地包括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和山西两省的北部区域,面积大概10万平方公里多一点。 400毫米降水线,是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的区分点,也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天然分界线。幽云十六州天然就卡在这条分界线中。燕山山脉,抵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