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施灸的禁忌 饭后一小时内不宜艾灸,精神病患者禁灸。 对实热证、阴虚发热者,一般不适宜施灸。 对颜面、五官和有大血管的部位以及关节活动部位,不宜采用瘢痕灸。 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男女的乳头,睾丸,阴部,及身体发炎部位也不宜施灸。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经期妇女:月经量多和月经正常者则不宜灸,痛经和月经量少可以灸。 (四)灸后的的处理 施灸后,局部出现微红灼热,属于正常现象。 小水泡:等它自然吸收 大水泡:用消毒过的毫针刺破后涂龙胆紫,包好纱布,防止感染 耳穴就是分布于耳廓上的腧穴。也叫反应点、刺激点。当人体内脏或躯体有病时,往往会在耳廓的一定部位出现局部反应,如压痛、结节、变色、导电性能等,利用这一现象可以作为诊断疾病的参考,或刺激这些反应点来防治疾病。 直接观察法:就是利用肉眼或借助放大镜,在自然光线下,对耳部由上而下,从内到外,直接观察有无变形、变色征象,如脱屑、水泡、丘疹、充血、硬结、疣赘、软骨增生、色素沉着以及血管的形状、颜色的变异等。 按压法:诊断明确后,在病人耳部相应部位用探针、火柴梗、毫针柄等物用轻、慢、用力均匀的压力寻找痛点。一般在疾病相应部位的耳廓部从周围向中心探压,或自上而下、自外而内对整个耳廓进行普查,耐心细致地找压痛点。当压到敏感点时,病人会出现皱眉、呼痛、躲闪等反应。挑选最明显的一点作为耳针的治疗点。 耳针:是指使用短毫针刺或其他方法刺激耳穴,以诊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毫针法 ○ 电针法 ● 埋针法 ○ 压丸法 ● 穴位注射法 …… 即在耳穴表面贴敷压丸替代埋针的一种简易疗法。此法既能持续刺激穴位,又安全无痛,无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 耳穴贴 操作:在耳廓上寻找阳性点,选好穴位,用75%酒精消毒后,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取下耳贴,对准穴位贴压。 每次选3-5穴,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刺激强度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1.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2.对扭伤和有运动障碍者,进针后宜适当活动,有利于提高疗效。 3.对习惯性流产的孕妇应禁针。 4.患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和伴有高度贫血者不宜针刺,对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不宜行强刺激。 5.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肾上腺穴或改用毫针刺法治疗。 感冒:肺、内鼻、肾上腺。 中暑:心、枕、脑干。 咳嗽:支气管、肺、神门。 哮喘:对屏尖、肺、肾上腺、交感。 眩晕:肾、神门、缘中。 胃痛:胃、神门、交感、脑干。 月经不调:角窝中、肾上腺。 痛经:角窝中、肾、内分泌、交感。 急惊风:心、神门、缘中、交感。 遗尿:肾、膀胱、缘中、交感。 输液反应:对屏尖、肾上腺。 扭伤:相应部位、神门、缘中。 …… 谢谢 ·施灸时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的腧穴部位或患处,约距皮肤2~3cm,进行熏烤,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处10~15min,至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施灸时,将艾灸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离,而是像鸟雀啄食一样,一上一下活动地施灸。 将艾条燃端距离皮肤3cm左右,以一个穴位为中心,在半径为3cm的范围作圆周状的环转运动或左右移动来熏烤。 耳穴操作:在耳廓上寻找阳性点,选好穴位,用75%酒精消毒后,左手托住耳廓,右手用止血钳取下耳贴,对准穴位贴压。 每次选3-5穴,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次每穴按压30—60秒,3—5日更换1次,双耳交替。 刺激强度依患者情况而定,一般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神经衰弱者用轻刺激法,急性疼痛性病症宜用强刺激法。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合谷: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当第二掌 骨桡侧中点处。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三寸,胫骨旁一寸。 针法是指利用针具等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灸法是指利用艾叶等易燃材料或药物,在腧穴上或患处进行烧灼和熏蒸,借其温热性刺激及药物的药理作用,以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共同之处:都是在经络穴位上施行的,两者往往结合使用 运用广泛 简廉安全 功效特殊 种类多样 灸法的功效: 温通经络,祛寒散邪; 补虚培本,回阳固脱; 行气活血,消肿散瘀; 预防保健,益寿延年。 西医: 局部刺激效应(热刺激、近红外辐射效应) 免疫调节效应 中医: 药物本身的药理效应 经络调节效应 常用灸法 艾炷灸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