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428362892(电话支持时间:9:00-19:00)。
《苏武传》教案
?
1教学目标
1.识记与本文有关的文学和文化常识;识记文中重点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2.掌握本文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在此基础上翻译全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脉络,划分段落结构,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2学情分析
学生层次较高
3重点难点
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和用法
概括各部分的内容大意
4教学过程?4.1?第一项目准备: 1.搜集有关班固及《汉书》的资料、图片。 2.依照段落顺序,详细整理本文出现的文言基础知识。 指导调控: 1.指导预习。课前指导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正音正字,疏通文句,标出不理解的词句;搜集资料,了解班固和《汉书》;布置项目,提出要求。 2.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班固和《汉书》有关文学常识的掌握情况,内容如下: 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安陵(今陕西咸阳)人,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它记载了从汉高祖刘邦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之间229年的历史。《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妹妹班昭和马续续写的。 3.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上,谈起坚强个 性、民族气节、爱国意志,莫不推尊苏武。唐代大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诗歌颂苏武,诗名就叫《苏武》,下面我们看大屏幕,齐读这首诗: 苏 武 李白 苏武在匈奴,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空传一书札。 牧羊边地苦,落日归心绝。 渴饮月窟冰,饥餐天上雪。 东还沙塞远,北怆河梁别。 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 诗中这位“杖汉节牧羊”的人就是苏武,在饥寒交迫中,他餐冰卧雪,不辱使命。他义无反顾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坚守着热爱祖国、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这种崇高的民族气节和深沉的爱国情怀始终激励着无数的华夏儿女奋然前行。下面,让我们大声诵读《苏武传》,具体感受这位伟大的民族脊梁!(在老师指导下,学生按照三个部分分别读,每读完一个部分后,由老师提示纠正并范读,见后)。 4.提示纠正。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对一些字音和停顿可能把握不好,要在学生齐读完后提示纠正。需要提示纠正的读音(课下注释注出的除外)有: 第1段:“稍迁至栘中厩监”中“厩”读jiù。 “数通使相窥观”中“数”读 shuò “且鞮侯单于”中“单”读 chán “置币遗单于”中“遗”读 wèi。 第2段:“后随浞野侯没胡中”中“没”读mò 第5段:“马畜弥山”中“畜”读chù 第7段:“故使陵来说足下”中“说”读 shuì。 第8段:“喟然叹曰”中“喟”读kuì。 5.教师范读。为了学生较好地掌握本课的诵读,老师在提示纠正学生齐读存在的问题后进行范读,让学生具体感受诵读。 6.指导合作。下面请大家以组为单位,组员分工承担段落任务,小组内合作完成项目并交流结果。 7.巡回指导。学生组内交流展示,老师巡回各组,及时指导,解答疑问。在了解学生基本完成后,让学生上台展示。 8.激励评价。学生展示后具体评价,通过评价激励学生。 归纳总结: 第一部分(1—2段):介绍了苏武的身世、出使的背景及原因。 第二部分(3—8段):记述苏武留胡十九年备受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 第三部分(9—10段):介绍苏武被放回国经历。 拓展提升: 相传苏武归汉后,曾致书李陵,望其 归汉,李陵作《答苏武书》回复。下面即其中的一段文字。试结合课文和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苏武这一历史人物的认识。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设题意图:本题希望学生能通过独立分析多种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全面的人物形象,立体的人物性格,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避免局限于一文一传,将历史人物简单化的倾向。这是一道开放性的讨论题,可以着重谈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赞颂他将个人恩怨与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也可以谈封建时代君主对臣下的刻薄寡恩。能有一定创见,反映出自己心得即可,不必求同。) 参考答案: ① 李陵劝降苏武时,曾对他诉说过汉武帝的刻薄寡恩,这一点在这段材料中得到印证。以“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之功却“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同时,李陵在衡量人生价值时是以个人利益得失为标准的,而苏武则以国家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苏武明知汉武帝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