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VIP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学设计两课时.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部编版小学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8《木兰诗》教学设计两课时 教材分析: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坚毅、勇敢、机敏活泼、不慕高官厚禄、热爱和平的任务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文中的优秀篇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掌握文言中的修辞,赏析木兰形象。   教学难点: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千百年来,花木兰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可见,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可谓流芳百世,流传海外。播放动画片《花木兰》片段,学生欣赏。这个故事最早却来源于一首诗——《木兰诗》(板书课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2、介绍作品。《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继《诗经》《楚词》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木兰诗》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即《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民歌中的“双璧”。   二、诗歌诵读,整体感悟   1、诗歌诵读:   ①教师有感情地诵读,学生点评。   ②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疏通文义,把握情感。   ③学生比读,互评互读。   2、整体感悟:   ①在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概述故事情节。   ②在概述情节的基础上,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引导:这是一首叙事诗,依据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束,这首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出了什么?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替父从军   第二部分(第4段)―――十年征战   第三部分(5—6段)―――凯旋归来   第四部分(第7段)―――结尾附文   ③补充知识:   1)互文(由“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引导)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有上下文义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a.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b.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e.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同伍的士兵)   3)古今异义字   木兰当户织     户:古意是门今意是人家,门第   问女何所忆     忆:古意是思念今意是回忆   卷卷有爷名     爷:古意是父亲今意是爷爷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古意是只(副词)今意是但是(转折连词)   雌兔眼迷离迷    离:古意是眯着眼今意是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双兔傍地走     走:古意是跑今意是行走   出郭相扶将     郭:古意是外城今意是仅用作姓氏   4)一词多义     东市买骏马 集市(名词)   市     愿为市鞍马 买(动词)     昨夜见军帖 文书   帖     对镜帖花黄 通“贴”,粘贴     不闻机杼声 织布机   机     万里赴戎机 事务     将军百战死 高级将领   将     出郭相扶将 搀扶   5)词类活用    策勋十二转 策:记下,名词用作动词   6)虚词   女亦无所思 亦: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安:疑问副词,怎么   7)特殊句式   省略句:愿为市鞍马应为“愿为(此)市鞍马”   倒装句:问女何所思宾语前置,应为“所思何”   数词运用军书十二卷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恬小妮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