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 文档侵权举报电话:18428362892(电话支持时间:9:00-19:00)。
初中数学案例
初中数学案例
初中数学案例
初中数学教教事例
——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一,主题剖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 2 节内容——研究平行线
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持续,是后边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重申:数学教课是数学实践活动的教课,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着手实践,自主研究,合作沟通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沟通的学习形式是培育孩子踊跃参加、自主学习的有效门路。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虑”、“表达·应用”为主线展开讲堂教课,以学生看获取、感感觉到的基本素材创建问题情境,指引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仔细思虑、踊跃研究,主动获取数学知识,进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经过小组内学生互相协作研究,培育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有关问题。
2、数学思虑: 在平行线的性质的研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察看、比较、
联想、剖析、归纳、猜想、归纳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 经过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联合的数学思
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取亲身参加研究的感情体验,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
热忱和团联合作、勇于研究、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教课重、难点
1、要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 1 的研究
四,教课器具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
五、教课过程
(一)创建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 ① 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 ② 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
③ 横格纸中的线。
2、发问温故:平时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虑后回答——①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②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③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必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 若两直线平行, 那么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
进而引出课题:研究平行线的性质 (板书)
(二)数形联合,研究性质
1、绘图研究,归纳猜想
教师概要求,学生实践操作:随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 ),画一条截线 c 与这两条平行线订交,标
出 8 个角。(一致采纳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胸怀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同位角
角的度数
数目关系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将画出图中的同位角任先一组剪下后叠合。
学生活动一:绘图 ---- 胸怀 ---- 填表 ---- 猜想
学生活动二:绘图 ---- 剪图 ---- 叠合
让学生依据活动得出的数据与操作得出的结果归纳猜想: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三:
再画出一条截线 d ,看你的猜想结论能否仍旧建立?
学生活动:研究、按小组议论,最后得出结论:仍旧建立。
2.教师展现平行线性质 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三)引申思虑,培育创新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四:
请判断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
关系?
学生活动:独立研究 ---- 小组议论 ---- 成就展现。
所以∠ 1 = ∠ 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 ∠ 1= ∠ 3(对顶角相等)
∠ 1+ ∠ 4 = 180°(邻补角的定义)
所以∠ 2 = ∠ 3 (等量代换)
∠ 2+ ∠ 4 = 180°(等量代换)
教师展现:
平行线性质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两直
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平行线性质 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两
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四)实质应用,优势互补
1、(议论解答)课本
P13
习题
2、3、4
(五)讲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1、学生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1、2、3
2、教师增补总结:
⑴ 用“运动”的看法察看数学识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剪下
叠合后剖析问题)
⑵ 用数形联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如我们前面将同位角丈量后
剖析问题)
⑶ 用正确的语言来表达问题;(如平行线的性质
⑷ 用逻辑推理的形式来论证问题。(如我们前面对性质 2 和
说理过程)
(六)作业
1、2、 3 的表述)
3 的
学习与评论
P5
1、 2、 3(填空);
4、 5、 6(选择);
7、 8(拓展与延长)
六,教课反省:
数学课要着重指引学生研究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但着重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因为“过程”不但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