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联想组合思维:让写作更有创意.docx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联想组合思维:让写作更有创意.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考作文写作提升课堂:联想组合思维:让写作更有创意 发散思维可以开掘灵感,围绕一个关键词发现足够多的意象或事件。但这些材料还需要进行打磨和筛选,选出最有张力的典型意象和最有戏剧性冲突的事件。通过意象的构图和事件的编排,创作出最有意境的文章和最耐人寻味的故事。这就是联想组合的方法,它是对完全自由、开放的发散思维的补充,它能够从发散到聚合,让你的写作更高效,更有创意。 那么,怎样进行联想组合呢?大体来说,分为相关联想、象征联想、对立联想、指示联想、类比联想、文化联想、移情联想等多种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相关联想和对立联想。下面,我们结合案例,重点学习这两种联想组合手法。 作家的想象力总是天马行空,能够将看似不相关的事物并置在一起,重新发明一种新的联系:例如从一颗柠檬写到河岸和天空,从蜗牛写到可乐和白云。这些事物表面上没有关联,但其实在内部也存在某種统一性。作家巧妙地运用相关联想,从某个事物被忽略的某个属性出发,找到某种共同点,创造出一个新视角或者新的构图、新的认识方式。比如,柠檬与河岸、天空,可以有方位的相关性。一棵柠檬树总是长在河边,而它从一颗种子开始,就越长越高,向往天空。也可以理解为柠檬多汁,内部就像有一条河流,而柠檬切片,那酸味无限延展,像味蕾在天空飞翔。总之,相关联想能够创造奇妙的联结。 这种联结有时是通过视角切换的巧妙构图产生的。比如卞之琳的名作《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首诗微妙之处在于,作家通过视角的切换,发现了事物之间微妙的联结,在辩证和对比中,创造了巧妙的构图。首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镜头的聚焦点是“你”,画面似乎随着诗行指向远方。而第二句却反转,将镜头转向背后,“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你”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你”看着远方的风景,而“你”本身也是风景的一部分。这样的构图就像套盒,像画中画。第二部分是相同结构,或者说,时间到了晚上。“你”在窗口看明月,远处的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而看不到的某处,别人正在想“你”,“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或者说,“你”在望月,但“你”不知道,“你”也是别人的月亮,是梦中的月亮。那么这两个部分连缀在一起,又该怎么解释?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做梦梦到“你”的人,正是白天在楼上无意间看到“你”的那个人。这是一首邂逅的相思之作,是朦胧的爱意。整首诗里,诗人创造了巧妙的“看与被看”“梦与被梦”的联系,令人回味无穷。 类似的,像顾城写“看云”:“你,/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我觉得,/你看我时很远,/你看云时很近。”(《远和近》)云、你、我三者的距离关系,被诗人重新诠释了。为何你看我时很远呢?因为物理距离上,你我很近,但是你看我时如此冷漠,所以我感觉很疏远;而你看云时,是那样真实地享受美,真实地表现自我,所以我感觉可爱,又觉得心理距离在拉近。运用这种视角切换的方法,我们可以仿写。比如:“你在雨天等雨停,我在雨里等你。”写故事时,也是如此,先写主人公的视角,再切换到其他人的视角,进行对比,会让故事更丰富。 除了视角切换法,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构图方法,叫作意象并置。例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与卞之琳的构图法不同,温庭筠是选择典型的植物、动物、自然意象,从视觉、听觉、体觉各个角度切入,以名词的堆叠来白描造景,引发读者想象。《商山早行》中写游子清晨出发看到的景象,连用十个名词意象、两个动词,进行联想组合。首句里,鸡声、茅店、月三者并置,鸡鸣声表明天刚蒙蒙亮,诗人已经出发,看到月亮还未完全落山,极言早行之早,茅店一词又点明了山居的地理位置。听着鸡鸣声,伴着晨光和依稀月影,诗人便启程,路过几家茅屋。第一句是写远景环视。第二句写脚下,人迹、板桥、霜,又是三个意象并置。走过板桥,看到上面已有人的脚印,说明还有比诗人更早行的游子,人迹一词又更衬出诗人之孤独。板桥上的霜落,说明早行之寒冷凄清,霜打的脚印,薄薄的一层,孤影跃然纸上。紧接着,诗人开始写静中有动的景色,看到槲叶落满山路、枳花映着古城墙。叶落花摇,从茅店走到了城墙,写出了诗人早行的动态感。至此,通过意象的组合,诗人以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耐人寻味的早行图景。 当然,你也可以从各种意象中抓住一个点放大。比如,洛夫写《发》:“捧起你的发,/从指缝间漏下来的,/竟然是长江的水。/我在上游,/你在下游,/我们相会于一个好深好深的漩涡。”洛夫给人洗头发,洗出了这么灵动、飘逸、大开大合的想象力。诗人由头发间流下的水,联想到长江,顺着头发,诗人好像穿越到了头发之中,想象站着的自己是在长江的上游,而弯腰洗头发的朋友或者恋人是在长江的下游,这样的想象让人想起了李之仪《卜算子》中的诗句:“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由头

文档评论(0)

zhangtb20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