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ppt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青铜器课件3会计学鼎鬲甗簋盨簠敦豆铺盂第2页/共22页青铜饪食器第3页/共22页鼎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锅,用于煮、盛肉食和调和五味。形状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鼎的形制因时代而异。大体说,商代前期多为园腹尖足。商代后期尖足鼎逐渐消逝,圆腹柱足鼎占多数,同时,分档鼎增多。到西周后期,扁足鼎和方鼎基本消逝,鼎足呈蹄形。战国至汉代的多为敛口(口沿向内收缩),大多有很短的蹄足,有盖,盖上多有钮或三小兽。 在商周奴隶制社会,鼎被奴隶主贵族用来“别上下.明贵贱”,作为标志统治权力和等级的一种器物。进人封建社会以后,鼎就失去了这种性质。第4页/共22页鬲(lì)古代炊器。《尔雅*释器》谓鼎“款足谓之鬲”,《汉书*郊祀志》谓鼎“空足曰鬲”。可见鬲的形状是似鼎而空足。空足的目的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铜鬲最初是仿照新石器时代已有的陶鬲制成的。形状—般为侈口(口沿外倾),有三或四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 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商代时期的鬲多无耳,后期口沿上一般有两个直耳。西周前期的鬲多为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的鬲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扉棱。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由门内放入木炭。 ??第5页/共22页四足鬲所属年代:商1981年陕西城固县出土,通高23.5cm,口径21cm。烹饪器。直口,宽沿外折。鼓腹分为四裆,形成四个袋足,颈部饰雷纹,腹裆饰兽面纹。整体形体独特,世界独一无二第6页/共22页甗(yǎn) 古代炊器,相当于现在的蒸锅。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置食物;下部为鬲,置水。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叫做箅(bì) 。箅上有通蒸气的十字孔或直线孔。铜甗流行于商代至战国时期。商和西周的甗,甑、鬲常铸成一件,园形,侈口,有两立耳。春秋战国的甗,甑、鬲可以分合,直耳变为附耳(耳在器身外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四足、两耳、上下可分合的方形甗,有的方形甗上部甑内加隔。汉晋以后,甗的鬲足就没有了,则称为“釜”。第7页/共22页簋(guǐ)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用来盛黍、稷稻、粱等。簋的形态变化最多,一般为园腹,侈口,圈足。商代的簋多无盖,无耳或有二耳。西周和春秋的簋常带盖,有二耳、四耳。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圈足下加方座或附有三足的簋。战国以后,簋就很少见到了。 在商周奴隶社会,簋和鼎一样,也曾作为标志贵族等级的器物。据礼书记载和考古发现,簋往往成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 ??第8页/共22页 ??第9页/共22页 ??第10页/共22页 ??第11页/共22页 ??第12页/共22页第13页/共22页第14页/共22页盨(xǔ)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梁等。椭园形,敛口,二耳,圈足,有盖。盖上一般有四个矩形钮,仰置时成为带四足的食器。 盨在西周中期出现,到春秋后期便消逝了第15页/共22页簠(fǔ)即文献里的“胡”或“瑚”。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稻、粱等。长方形,口外侈,有四短足,有盖。盖与器的形状、大小相同,合上成为一器,打开则成为相同的两个器皿。簠在西周时期出现,流行到战国末年。早期的簠足短,口向外侈。春秋战国的簠足变高,口不外侈,器变深。第16页/共22页敦(duì ) 古代食器,用来盛黍、稷、稻、粱等。形状较多,一般为三短足,圆腹,二环耳,有盖。有的盖也能翻转过来使用;有的盖和器都作成半球形,合起来成为球形,俗称“西瓜敦”。圆足的敦,盖上多有捉手。流行于春秋战国时代。 敦的形态是由鼎和簋相结合演变而成,“西瓜敦”呈浑圆的球状或椭球状,可看成是由上下两个完全相同的深腹容器扣合而成。第17页/共22页豆 古代食器,是盛肉酱—类食物用的。器浅如盘,下有把,圈足,大多数有盖。 铜豆在商代少见。西周的豆浅腹,束腰,多无盖,无耳。春秋以后,豆增多,侧有两环,下具高足。到战国时期,器腹变深,有的豆把特别细长。有盖的豆,盖上有促手,可以仰置。第18页/共22页第19页/共22页第20页/共22页铺 盛食器,与豆相似,其特点为盘边狭而底平,与豆盘作碗形或钵形有较大的区别。另一特点是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没有形成似豆的柄。铺盘浅,不能多置物。铺见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时代。第21页/共22页盂 大型盛饭器,主要用途是盛放熟饭,兼可盛水盛冰,一般为侈口深腹圈足,很像有附耳的簋,但比簋大得多,因其铸造需用铜量大,耗资较巨,故出土的数量也少。它可能和簋配合使用,簋中之饭乃取自盂中,孟最早出现在商代晚期前段,流行于西周,春秋时期尚有所见。注:在一些分类上将其划分为“水器”。第22页/共22页感谢您的观看!

文档评论(0)

kuailelaifenxian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太仓市沙溪镇牛文库商务信息咨询服务部
IP属地上海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320585MA1WRHUU8N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