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多元文化下宋人的审美趋向,以牡丹与梅影为例
赏花是宋代士人生活美学的具象呈现。从簪戴牡丹到吟咏梅影,两种看似忤悖的审美倾向长期共存,背后是宋代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嬗递。宋朝之文化,有三教并立下儒学与佛道的交锋,亦有士庶合流下高雅与世俗的交融。
本文将基于宋代士人的赏花行为,管窥宋型文化中的雅俗之辨、三教之争。
一、簪花与咏梅的分异
宋代簪花习俗风靡。簪戴的花种,以牡丹或类似牡丹的芍药居多。与牡丹相比,簪梅的情况明显较少,这似乎与宋代爱梅的士风相悖,实则不然。从大量咏梅诗可以看出,宋代士人对梅的审美兴趣高涨。观诸宋代咏梅诗,较明显的倾向,一是写神不写形,二是写影不写色,三是神化而非拟人化。
1.回溯宋人对梅花的接受历程,对梅的认识从外在的青枝绿叶逐渐转向内在的品格风骨
梅原产于中国南方,随着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逐渐进入时人视野,栽培技术的提高则为全国性赏梅风尚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据《西清诗话》记载,晏殊首将红梅移栽汴京,并赋诗“北人应作杏花看”,可见当时梅花与桃杏之花的审美层次差异尚未深入人心。
随着林逋等隐士将自身品格追求加诸梅花,与梅花原有的凌霜傲雪、清雅素淡的特质相结合,苏轼更是直接以“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批评石延年只着眼于梅花的形态。
梅花的内在独异性在这一过程中被发现并赋魅,最终上升为“梅格”,奠定了宋人咏梅的主体基调。
2.宋人咏牡丹多着眼于色,咏梅则偏爱其影
咏牡丹的诗句大量使用颜色词,且多为暖色调,如“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浅红酽紫各新样,雪白鹅黄非旧名”,通过鲜妍明媚的设色和多种色彩的映衬,营造强烈的视觉冲击,凸显牡丹的光鲜美艳。
而梅花常临水而生,其色素淡,其形纤巧,直接描绘形色的感染力不足,于是宋人另辟蹊径,咏其水中倒影。如林逋《山园小梅》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脍炙天下殆二百年”,使“疏影”成为梅花的代名词。
3.宋人咏牡丹多赋予其人格,咏梅则上升为神格
受南朝宫体诗物化女性的余风影响,唐人写花偏爱以人喻花。繁荣的经济和开放的世风推动女性的妆容、服饰趋于华美,与牡丹呈相互映衬之态。
如“群芳尽怯千般态,几醉能消一番红”(张《观江南牡丹》),又如“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李商隐《牡丹》),将牡丹比作南子和越女,虽是美人,但仍身处俗世。
以美人喻牡丹的传统被后世继承;而宋人咏梅,则多以神女作比,如郑獬《雪中梅》的“素娥已自称佳丽,更作广寒宫里人”,张耒《梅花》中的“月娥服御无非素,玉女精神不尚妆”。
二诗中神女都具有素雅的特性,折射出宋代文人崇尚素淡的审美倾向。这一倾向虚幻化则为想象中的神女,具象化则加诸现实中的梅花。对梅花的神化既蕴含了浪漫主义情怀,又增强了梅花“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特质。
宋人尊崇梅花,实质上是尊崇其高洁朴素的品格,尊崇士大夫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综上可知,宋人心中的梅花,因品格而受到敬重,因敬重而只可远观,因远观而产生距离之美。同时也需要注意,牡丹在宋人审美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地位。
牡丹与梅花,一者是艳阳下的冠冕,一者是静夜中的魅影,互衬互补,构成了有宋一代社会风貌的双面。簪牡丹与咏梅影的审美分野如何产生?不妨将视域扩展至宋型文化承前启后的嬗变,探究更深层次的时代内涵。
二、儒学与佛道的交锋
西汉以来儒学的主张,在统治层面是专制集权,在处世层面是伦理纲常,在审美层面是充实博大。簪戴牡丹的行为,在这三个层面上都回应了儒学的准则。北宋时期,国家由五代的分裂重归于一统,为皇权加强创造了条件。
对特异奇丽之花的簪戴,正是政治特权的体现。《铁围山丛谈》记载,宋神宗“尝幸金明池,是日,雒阳适进姚黄一,花面盈尺有二寸,遂却宫花不御,乃独簪姚黄以归”。
姚黄是牡丹四大名品之一,古人以“花王”誉之。簪戴艳丽硕大且稀有的名花,反映了统治者追求祥瑞与特权的心理。除了自己戴花以显示独尊地位,统治者也通过赐花的方式显示恩宠。
宋真宗曾“自剪牡丹两朵”,召宰相王旦亲戴,“从者皆荣公(王旦)”。簪花也是宫廷节庆的礼俗,是新科进士宴席上的惯例,司马光“闻喜宴独不戴花”,最终也因同年劝告“君赐不可违”而簪了一朵。牡丹由此带上了荣耀与富贵的色彩。
另一方面,宋朝在重文抑武、文教兴国的国策下,文士地位提升、授官规模扩大、科举制标准趋于客观,为文人提供了更大的仕进机会,使传统儒学中“兼济天下”的理念得以践行。
“仕所以行君臣之义”,宋代文人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结,通过追求政治地位、参与社会治理,实现自我价值,维护社会道义。作为富贵的象征,牡丹等鲜丽之花带有祥瑞的文化喻意,寄托了宋代士人的政治抱负、济世情怀。
宋人赏牡丹常在社交集会的场合,牡丹的艳丽与集会的热闹欢娱相互烘托。沈括的《梦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3.5.1医院感染管理组织C.docx VIP
-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导论(厦门大学)学习通网课章节测试答案.docx VIP
- 耻骨上膀胱穿刺造瘘术评分标准(1).docx VIP
- 2025-2026学年小学英语人教精通版2024四年级上册-人教精通版(2024)教学设计合集.docx
- 深圳市某鲁班奖工程幕墙质量通病防治措施.doc VIP
- 第9课《数据画家》(课件)-2025-2026学年苏少版(2024)初中美术八年级上册.pptx VIP
- 电子技术基础数字部分康光华主编详细习题答案.doc VIP
- 技术询标问卷.docx VIP
- EB Propsim C8信道仿真仪操作手册.pdf VIP
- 融通集团校招笔试题.pdf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