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哲学毕业资料)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生活休闲”中“星座运势宗教风水”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5854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1
文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1
一、又躳(有 、有躬) 2
二、僮尨(童蒙) 5
二五者,童山竭澤。(战国《管子·揆度》)[36] 8
三、(撃) 9
文2:论上博藏楚竹书周易 12
一、楚竹书《周易》的基本特点 13
注释 24
参考文摘引言: 24
原创性声明(模板) 25
文章致谢(模板) 25
正文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哲学毕业资料)
文1: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蒙卦异文考辩
近年来,民间易学大盛。所谓易学,主要讲象数和义理两类,与古人相似。但由于其不重视语言文字,就对一些尚存疑的卦辞或望文生义,以求经义能够勉强讲通,或穿凿附会,彰显儒家伦理。因此要想厘清经义,就必须从文字学的角度对存疑卦辞进行考辨。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周易》(以下称楚竹书《周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一部《周易》。楚竹书《周易》的出土为我们了解、研究先秦时期的文字提供了可靠的文物数据。《周易》流传两千余年,儒家尊其为群经之首,道家奉其为三玄之冠,可谓是大道之源。其中蒙卦被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滥觞,因此准确认识蒙卦对今人而言具有有重要教育意义和重大理论价值。我们认为,对蒙卦认识存在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异文。本文通过对楚竹书《周易》与帛书《周易》、今本《周易》经文进行比对,统计出这三个版本《周易》蒙卦中的异文共计11组(重复计为一组),依序为:晶(三)、又(有)、躳( 、躬)、亡(無)、(攸)、尨(蒙)、吝(閵)、僮(童)、 (擊)、 (禦)、 (寇)。其中晶(三)、亡(無)、 (攸)、吝(閵)、 (禦)、 (寇)这6组异文前人已有精辟的训释,我们不再赘述。文章试图在对又(有)、躳( 、躬)、尨(蒙)、僮(童)、 (擊)这5组异文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考辨的过程中揭示一些人们一直忽视或未准确认识的问题,探求蒙卦卦辞的准确意义,恢复其本来面貌,从而在文字学的角度为易学研究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看法。
一、又躳(有 、有躬)
濮茅左先生在释文考释中认为:“‘又’讀為‘有’。‘躳’,古‘躬’字,《集韻》:‘躳’,《說文》:‘身也’,一曰‘親也’,或从弓,又姓’。”[1]训“又躳”二字为“有躬”,与今本同。
“有躬”语出爻辞“六三:勿用取女。見金夫,不有躬,无攸利”[2]。何谓“不有躬”,始终没有定论。古今学易之人对此各有说辞,例如:
見剛夫而求之,故曰不有躬也。(三国王弼《周易注》)[3]
今先求於夫,是為女不能自保其躬,固守貞信,乃非禮而動。(唐孔颖达《周易正义》)[4]
六三陰柔不中不正,女之金夫而不能有其身之象也。占者遇之,則其取女必得如是之人,无所利矣。金夫,蓋以金賂己而挑之,若魯秋胡之為者。(南宋朱熹《周易本义》)[5]
马其昶:二曰納婦,三曰勿用取女,此皆為主婚者之辭。白虎通云,禮保傳記曰,僅為子嫁娶,必擇世有仁義者,男不自專娶,女不自專嫁,必由父母,須媒妁,遠恥防淫佚也。(马振彪《周易学说》)[6]
诸家阐说,都受到了封建帝王独尊儒术的影响。尤其朱熹作《周易本义》,更是为彰显儒家伦理不惜曲解经意,实难令人信服,遑论后世更有学术数易者自更其句读为“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
通过爻辞,我们可以确定“见金夫”这一行为是发生在结婚之前的。对于上古先民而言,婚前见金夫而先求之,与能否自保其躬是没有逻辑关系的。且不论更早的群婚制、偶婚制,就是已有完备的婚制西周,婚前女求男也不违背道德。《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7]可见,仲春之月男女即使没有媒妁之言也可以自由结合,不仅允许私奔,甚至无故缺席还要受到官方的处罚。《诗经》中也有大量描写赞美男女自由恋爱甚至女求男的篇章,例如:
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诗经·郑风·溱洧》)[8]
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诗经·王风·采葛》)[9]
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诗经·召南·野有死麕》)[10]
既然在“尔卜尔筮,体无咎言”的时代,人们以“吉士”称呼引诱怀春女子的男人,那么同样的时空下,断然不会认为娶一个见金夫而先求之的怀春女子是“无攸利”的事情。因此,传统的解读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又”字在这里或可训为“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