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常考虚词讲解(共8个).docxVIP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文言文常考虚词讲解(共8个).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考语文文言文常考虚词讲解一、之 1 作时词用 (i)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②久之。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 “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②亲戚畔之。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⑵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 (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②居庙堂之高那么忧其民。 二、而 1、表顺接关系的连词 ⑴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那么》) ⑵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⑶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例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⑷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如]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②面山而居。 2、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 “却” [例如](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3)学而不思那么罔三、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 “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例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一一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一一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 “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例如](1)属予作文以记之一一(用)来(2)以伤先帝之明一一以致(3)不以物喜,不以 己悲。一一因为(4)卷石底以出。一一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 [例如](1)皆以美于徐公。 4、特殊用法 通假字,通“已”,已经。 [例如]固以怪之矣。 四、乃 1、副词(1)可译为“竟然”。 [例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2)可译为“于是”、“才”、“就”。 [例如]乃重修岳阳楼。(于是,就)(《岳阳楼记》) 2.判断词 可译为“是”、“就是”。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第二人称代词 可译为“你”、“你的”。 [例如]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五、因 1、连词 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就”。 [例如]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唐雎不辱使命》) 2、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由于”、“凭借”、“依靠”。 [例如]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3、介词 可译为“根据”、“依照”。 [例如]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 4、副词 可译为“因此”。 [例如]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六、于 1、引进动作 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可灵活地译为“在”、“向”、“到”、“从”、 “跟”、“对”、给”等。 [例如]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在)②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对)③舜 发于吠亩之中(从)④欲报之于陛下也(向) 2、放在形容词之后 表示比拟,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①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②皆以美于徐公。 七、为 1、作介词时 除表被动外都读作泥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 为”等。 [例如]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被。)②缺乏为外人道也。 (W闻“向”“对”)③为楚造云梯之械。(w@i, “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wei, “当”)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i,因为,由于) 2、当“为”作动词时 读w。,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当作”、“成为”,“雕 刻”,“是等。 [例如]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是)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③为 宫室、器皿。(雕刻)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⑤橘生淮南那么为橘,生淮北那么为枳 (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造) 3、特殊用法 [例如]或异二者之为,何

文档评论(0)

贤阅论文信息咨询 + 关注
官方认证
服务提供商

在线教育信息咨询,在线互联网信息咨询,在线期刊论文指导

认证主体成都贤阅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四川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510104MA68KRKR6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