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
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指导学生好朗读,掌握抑扬顿挫的节奏。
3.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1.橡皮泥。
2.学生收集有关苏轼的资料。
3.PPT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吟诵)
师:你们都知道老师吟诵的是哪首古诗吧?(题西林壁)今天,让我们随着宋代著名诗人苏轼一起,到庐山去领略一下神奇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齐读古诗《题西林壁》。
(生读古诗,师板书课题)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会背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二、学习课文
(一)解诗题,知作者
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
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句诗中读懂了什么?(生:读诗并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峻雄伟。
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生:合作共同捏出岭与峰)
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
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
(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
6.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从诗中“远、近、高、低” 四个字我们就不难感觉到作者所站位置的变化。
(出示小黑板)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之中
7.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师:《题西林壁》这首古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更包含了一种人生哲理。那么究竟是好什么呢?你们用心想想看。
师:哲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话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后两句连在一起理解就是:诗人自认为不认识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身处在庐山之中,视野狭窄,不能认识庐山的全貌。所以他才借机阐明了这个哲理。
三、作业
1.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结合生活事例,说说你是怎么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诗的意思。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