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doc

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doc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 文档信息 : 文档作为关于“金融或证券”中“财经资料”的参考范文,为解决如何写好实用应用文、正确编写文案格式、内容素材摘取等相关工作提供支持。正文16941字,doc格式,可编辑。质优实惠,欢迎下载! 目录 TOC \o "1-9" \h \z \u 目录 1 正文 2 文1: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 2 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 2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 4 (一) 戏谑行为的概念 4 (二) 戏谑行为特征 5 2. 戏谑行为系意思与表示发生的不一致 5 3. 戏谑行为系善意 6 4. 戏谑行为系外观可以被相对人识破的行为 6 5. 戏谑行为系无效行为 7 三、戏谑行为的构成 7 (一) 行为人的目的意思能够为受领人识破 7 (二) 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效果意思 10 (三) 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意 11 文2: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 13 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 13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 15 (一) 戏谑行为的概念 15 (二) 戏谑行为特征 16 2. 戏谑行为系意思与表示发生的不一致 16 3. 戏谑行为系善意 17 4. 戏谑行为系外观可以被相对人识破的行为 17 5. 戏谑行为系无效行为 18 三、戏谑行为的构成 18 (一) 行为人的目的意思能够为受领人识破 18 (二) 行为人的行为不具有效果意思 21 (三) 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并不反映其真意 22 (四) 行为人的表示行为不超过自己应负的谨慎义务 24 1.场合的注意 24 2.适度的注意 25 注释: 26 [9]日本等国立法将戏谑行为归于真意保留, 一并给予规制。 27 参考文摘引言: 30 原创性声明(模板) 30 文章致谢(模板) 31 正文 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 文1:论戏谑行为及其民事法律后果上兼论戏谑行为与悬赏广告的 关键词: 法律行为/戏谑行为/悬赏广告 毕业论文网编辑。 毕业论文网 http: 一、涉及戏谑行为的典型案例的案件简介 2006年4月1日, 被誉为“世界陶王”的被告刑良坤在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中表示,如果有人能完成五层吊球陶器制作, 即可获得刑良坤 艺术 中心三层房产及楼内所有财产。原告孙震决定破解这个“世界之谜”, 经过一年的研究, 完成了五层吊球陶器。被告以“内层吊球旋转不灵活”、“没见到作品为理由”, 不予认可。之后, 原告继续努力完成一件各方面均出色的作品, 并且拍摄了作品照片和DV短片, 于是向被告发出律师函, 并寄去照片和光盘, 但始终没有得到答复。原告于2007年6月8日向法院提交诉状, 请求法院判决确认自己和被告悬赏广告成立并且生效。被告及律师称, 该访谈节目不是广告活动, 而且对原告的作品提出制作的结构和初衷不相符, 外观虽然一致, 但“两者不是一回事” 法院审理认为, 被告在央视访谈节目中, 对社会公开的悬赏表示, 内容具体、确定, 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并且未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 从而构成要约。原告收看该节目后, 按照要求完成作品, 以其行为进行承诺, 因此, 双方意思表示真实、合法、有效, 并且符合要约要件, 悬赏广告合同依法成立。因此, 判决被告履行悬赏的内容, 将该艺术中心房产及楼内财产交给原告所有。 审判长认为, 该案是要约承诺的一种形式, 是按照契约自治和诚实信用原则, 只要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公序良俗, 合同即为有效。 毕业论文网 http: 对此, 我们曾经在《检察日报》发表过评论, 认为本案不构成悬赏广告, 其性质应当是戏言。[1]对此, 有人支持, 有人反对。[2]反对的意见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公开宣言应当认定为悬赏广告, 戏言并非为法律概念, 对被告的行为做一个非法律概念的定性, 似乎不利于看清民事行为的法律真实。 本案涉及到被告的行为究竟是悬赏广告还是戏谑行为, 戏谑行为的概念和性质究竟应当如何界定, 以及戏谑行为的构成和法律后果究竟如何等一系列问题, 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民法通则》没有规定戏谑行为, 司法实践对戏谑行为缺少必要的审判经验, 以上反对将邢良坤的行为界定为戏言的意见则更进一步说明, 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戏谑行为的研究的欠缺。因此, 在理论上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就显得更为必要和紧迫。 二、戏谑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应当如何表述 (一) 戏谑行为的概念 法律之所以赋

文档评论(0)

asen199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