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以“科学革命”为例.docxVIP

历史教师的课程理解力:以“科学革命”为例.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麒师的i籍理解力:以"科学革命"为例* 教师的课程理解力是指,“教师对教育场域中的课程现象及其背后的价值观进行解释、批判、转化,并生成意义的 能力”,要在课程实施中不断“吸取课程资源、批判教学惯习、转化教学能力、生成教学艺术”。基于历史学科特点及“立德 树人”目标,要提升课程理解力,一线历史教师需要跳出知识中心的偏狭,依据课程标准、依托教材文本,厘清重大史实 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理解历史语境中重大史事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辨识,才有可能摆脱教学思维惯性,实现教学的艺术性 转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直面并理解、渗透课程标准和教材文本:前者是课程内容的主要陈述、后者是课程内 容的主要载体。下面试以部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科学革命”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科学革命”为第8课《欧洲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内容。本课共四个子目: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的兴起、 启蒙运动。“近代科学的兴起”一目正文共三段。第一段介绍“科学革命”的背景,即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入发展,使人 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发生革命性变化。第二段介绍“科学革命”的成就。以天文学、物理学为重点,以哥白尼提出“日心说”、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为典型事例。第三段分析“科学革命”的内涵与意义。16—17世纪形成了重视经验和事实的理性化 思维方式,确立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归纳和综合等基本途径发现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 会进步。 在辅助栏目“历史纵横”中指出:“科学革命”形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哥白尼、伽利略以及牛顿等人的科学精神 影响深远;在“学习聚焦”中概括为:科学革命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日常备课中, 同行们是如何理解这一内容?笔者对昆山市的部分高中历史教师进行了调查,教师们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类属于概念理解与浅层的知识梳理,如: 师1:重点介绍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师2:以“革命”这一概念为中心,介绍天文学、物理学的成就。 师3:给“科学”下定义,由学生熟知的科学人物切入,再介绍近代科学的关键人物及其主要贡献。 第二类重视单元内重点知识整合,简单分析事件间单向逻辑关系,如: 师4:介绍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人的成就,分析文艺复兴对近代科学兴起的影响、科学革命对技术革命的 影响。 师5:简略介绍具体成就,把科学的兴起与工业革命结合,分析其对思想解放、社会进步的影响。 第三类试图深度分析、阐释多个重大事件之间的多向、多层逻辑关系,如: 师6:介绍近代科学兴起的表现,分析其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关系。借助“科学”一词分析人文主 义的含义及影响引出启蒙运动。 师7:略谈哥白尼、伽利略,突出牛顿。由牛顿使人们认识到“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进而冲击神学观念和教会权 威,过渡到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 师8: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及新航路的开辟为背景,简要介绍近代科学的主要领域、代表人物及重要成就, 分析科学革命的特点及其在解放思想、削弱专制统治方面的影响。 上述分析反映出课程文本理解的三个层次。 层次一:仅从具体成就方面理解“科学革命”,教学重点在重要人物及其重大发现上,以类一老师为典型。这种理解 倾向知识本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把文本课程看成知识集合体,具有明显的工具化思维色彩。 层次二:将科学成就与工业革命结合起来,突出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如类二老师。这种理解关注了历史的 演进,体现了整合的意蕴,但是“抓大放小”“取粗去精”,忽略了课内四子目间的内在联系,对课程内容的分析停留浅表。 层次三:将科学革命作为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向启蒙运动过渡的重要环节,突出其在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如 类三的老师。这种理解“得失参半”甚至“以偏概全”,重视科学革命对思想解放的巨大价值,但对社会进步的理解存在偏狭。 从认识论的层面来看,课程理解应当追求课程文本的意义。这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文本作者意图的追求; 二是对文本所言及事物本身的追求。也就是说,对于课程文本的理解,首先应明了编者的希图,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解 读和价值辨识,并将其转化为教学艺术。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拉德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理想的课程”,即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 程专家所倡导的课程构想、课程建议和课程计划;第二个层次为“正式的课程”或“官方的课程”,即国家和教育行政管理部 门所制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相关教材;第三个层次为“领悟的课程”,即任课教师在对“官方的课程”理解的基础上, 所创设的课程;第四个层次为“运作的课程”,即日常课堂教学中实际执行的课程;第五个层次为“体验的课程”,即学生在 学习中所体验到的课程,也就是学生学习的结果。由此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并不直接取决于“理想的课程”多么 规范,“官方的课程”多么全面,它与教师对课

文档评论(0)

183****708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