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诊断标准 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 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血清学检测阳性 第三十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报告 发现疑似、临床诊断或实验室确诊登革热病例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填写报告卡进行网络直报。 第三十一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鉴别诊断 因临床表现多样性,应在不同病期与不同疾病相鉴别; 发热期与流行性感冒、基孔肯雅热、感冒、钩体病、肾综合征出血热相鉴别; 极期与麻疹、荨麻疹、猩红热、流脑、斑疹伤寒、恙虫病、疟疾相鉴别; 休克病例与败血症、过敏性休克相鉴别; 鉴别诊断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第三十二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与流行性感冒的鉴别诊断 1、二者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区别,登革热一定有蚊虫叮咬史,流行性感冒则不一定; 2、实验室检查:虽然流感和登革热都会出现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但登革热会出现血小板数减少(低于10×109 /L); 3、登革热肠胃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较明显,而流感的呼吸道症状(咳嗽、流鼻水等)较明显。 第三十三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第一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概述 由登革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乙类传染病; 临床特征:起病急,高热,全身肌肉、骨骼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者可有皮疹、出血倾向、腹痛、呕吐、束臂试验阳性等; 第二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概述 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痛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 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 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省佛山市首次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 第三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WHO公布的主要流行区 粉红色示登革热流行区,红色示合并有登革出血热的流行区 我国的广东、云南、浙江等地是登革热流行区 第四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流行特征 季节性:登革热主要发生于夏秋雨季,广东为5~11月; 周期性:在地方性流行区有隔年发病率升高的趋势,近年来流行周期表现不规则性; 地理分布: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以输入性病例为主。 第五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广东省今年流行状况 2013年7月以来,我省中山、广州、佛山等多个地市先后发生登革热传染病疫情; 截至今年10月21日,全省共报告1568例,比去年同期上升697%,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截至今年11月27日,全省共报告2779例;11月份新增1211例; 7~11月是蚊虫的活跃期,故当前是登革热发生的高风险月。 第六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病原学 登革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属黄病毒科。病毒颗粒呈哑铃状、棒状或 球形。为单股直链RNA; 登革病毒可分为4个血清型,均可感染人; 对寒冷的抵抗力强,在人血清中贮存于普通冰箱可保持传染性数周,-70℃可存活8年之久;但不耐热,50℃、30min或100℃、2min皆能使之灭活;不耐酸、不耐醚。用乙醚、紫外线或0.05%福尔马林可以灭活。 第七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病原学 登革病毒模型 第八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传染源 登革热患者、隐性感染者是登革热的主要传染源; 带病毒动物、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宿主; 患者在发病前1天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 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 第九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传染源 白纹伊蚊 埃及伊蚊 第十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传播途径 伊蚊叮咬吸血传播是主要传播途径;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广东、广西多为白纹伊蚊传播,而雷州半岛、广西沿海、海南省和东南亚地区以埃及伊蚊为主; 当伊蚊叮吸病人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在蚊的唾液腺及神经细胞中大量复制,8~12天后当再叮吸正常人血时,病毒随唾液排出进入人体内,造成感染。 第十一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易感人群 人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有部分人发病; 感染后,对同型病毒产生较巩固的免疫力,并持续多年; 新流行区以成人为主;地方性流行区以儿童为主; 再次感染异型或多个不同血清型病毒,可能因为体内免疫反应,出现严重的临床表现。 第十二页,共四十七页,2022年,8月28日 高危人群 二次感染患者; 伴有基础疾病者(哮喘、慢阻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