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不足是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docx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供给不足是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 姜瑶英 十余年来,房地产市场的火热,房价过快上涨,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亦喜亦忧的问题。喜者,房价保持上涨,确实带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忧者,过快的房价上涨,产生和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房地产价格的稳定,是十余年来中央政府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的收效并不明显,房地产价格非但没有被抑制住,而且过快上涨明显,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更是上涨的令人吃惊。 导致我国房价过快上涨的因素很多,尽管十余年来的调控政策效果不尽如人意,但是我国房价的过快上涨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市场规律。 有关部门对居民的房地产需求预计不足。 一是收入较快增长,提高了住房需求。这十年来,正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很快。就拿收入比较高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来说,2003 年时,一个总行的一个处长大约年收入只有不足 10 万元,而到了 2008 年就上升到 30 多万元,2012 年更是增加到 40 多万元。而全部职工的平均年收入,2003 年时大约不到 5 万,2012 年则上升到 20 万左右。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了,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就提高了,对住房的需求就增大了。 二是城镇化的加速,增加了住房区域需求的不平衡。经济发展存在较为严重的地区不平衡,从而导致人口的跨区流动,大量地需要在新居住地购买新的住房。像北京,2003 年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员为 307.6 万人,比 2002 年增加 20.7 万人;其中务工经商人员为318.5 万人,增加22.0 万人。而到了2012 年末北京常住人口 2069.3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 50.7 万人,在京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 773.8 万人,增加 31.6 万人。外来人口在常住人口中的比重已接近 40%。这些人不管是自购住房还是租赁住房,都是需要住房的。 三是每年有大批年轻人加入劳动大军,他们对住房的需求非常旺盛。200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为 212 万人, 2006 年达到 413 万人,2010 达到 631 万人,2012 年达到 680 万人。而毕业生的60%以上就业选择在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这三大经济发达区域,这也我国正处在与城市化大发展的趋势相吻合。这些人也需要住房,这就是北上广房价该得出奇的一个内在原因。 四是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不尽合理,财富向少数高收入者手中集中,这部分人需要投资渠道,在其他投资渠道匮乏的情况下,房地产成为他们的自然选择。投资当然要趋利,当然就会竞相到北上广这些房价上涨快的区域去买房。近年发现的许多“房姐”、“房叔”等就是很好的例证。 五是近十年来我国的 M2 增长很快,但通胀率较低,资产市场势必吸收大量的货币,资产价格自然上涨。而投资品最好的目前仍是房地产,特别是住宅类房地产。 对于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不佳,许多学者分析根据 “理性预期假说”,认为:公众能够完全预期到政府政策的初衷和效果,并事先采取应对措施,从而使政府政策失效。公众的推理是:政府之所以不断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是因为政府认为房价还会上涨,既然如此,在政府更严厉政策实施之前抓紧买房就是理性的选择。因而造成房价调控不住。 实际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尽管可能使政策在一定时间里效果不明显。如果政策下对了药,建立起了长期的效果,很快就会使下面的对策失效。 供给不足是当前房地产市场的核心问题,一切的政策应该围绕加大有效供给来运行,否则效果不会很明显。 对于投机性需求要在信贷、准入等方面予以限制。 对于投资性需求,适当限制。因为投资性需求会成为房屋租赁市场的供给提供者,不应全面限制,某些区域还要适当鼓励。

文档评论(0)

mph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谭台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CY11Y3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