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土方工程施工方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乐昌峡库周道路应急专项工程第Ⅳ标段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乐昌峡库周道路应急专项工程第Ⅳ标段 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 - PAGE 3 - 路基土石方施工方案 — 、概况 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广东省韶关市乐昌大源镇的北江支流武水乐昌峡河段内。武江河段属峡谷型,两岸山体雄厚,山坡坡度较陡约 40°~50°。坝址位于坪石至乐昌之间的京广旧铁路(坪乐支线)塘角火车站附近,距下游的乐昌市区(乐城镇)约 15km、距韶关市区约 81.4km。 该工程的开发任务是以防洪、发电为主,兼顾航运、灌溉等综合利用。该枢纽的北江中上游和韶关市防洪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考虑坪乐支线旧铁路对本工程建设的控制因素,广东省委、省政府确定了“2010 年底乐昌峡枢纽主体工程完工并具备防洪功能”的总体建设目标。2007 年 7 月 3 日, 广东省水利厅在乐昌市召开了本项目建设现场办公会,进一步明确了本项目实施的总体建设目标。乐昌峡建设总指挥部据此制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进度计划,即:主体工程必须在 2009 年 4 月开工建设,主要是两岸坝肩开挖,为大江截流创造条件, 8 月大江截流,坝基开挖;2009 年底,大坝开始浇筑混凝土,2010 年底,大坝混凝土浇筑完毕,底孔及表孔溢洪道闸门下闸蓄水。因此,要求大坝施工围堰截流挡水前,10 年一遇洪水淹没线以下村民需提前迁出。其中有相当部分村民是靠后安置, 所以库周道路需提前恢复建成通车,以便下一步开展水淹没区的移民安置点建设及移民搬迁。 库周道路是库区交通及防洪抢险的唯一陆路通道,按原道路标准(为单车道简易道路)进行恢复,其中左岸道路总长 24.55km,右岸道路总长 41.848km,库区新秦过江大桥长 150m。 本标段库周道路设计范围包括:库区右岸库周道路大瑶山隧道北出 口~梅坑段新建道路 10.668km。二、沿线工程地质概况 (一)区域地质 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部位,属大瑶山复式背斜的南东段,在本区内为一组 近南北向略偏东、向西发生倒转的褶皱,分别由滑石排、大源等向背斜组成。断裂 构造主要由北北东至北东向断层组成,次为北西向,东西向断层在本区内不甚发育。工程区内岩层受构造强烈挤压形成近南北向紧闭倒转褶皱,岩体破碎、劈理发育, 河谷为近南北向顺层发育,武江右岸为顺坡,岸坡稳定条件较差;左岸为反坡,岸 坡稳定条件较好。 根据广东省工程防震研究院 2006 年 2 月完成的《乐昌峡水利枢纽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工程场地 50 年超越概率 10%的基岩水平地震加速度峰值为22.2gal,对应地震基本烈度为 V 度。另据 1/400 万《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GB18306-2001,工程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05g,对应的地震基本烈度<VI 度,区内地震活动微弱,属区域构造稳定区。场区不存在砂土液化和软土震陷等地震地质灾害。 (二)地形地貌 桃园角至庙坑河中桥段道路:全长 8km,道路环山腰布置,地势起伏总体不大, 沿线山体较雄厚,植被发育;沿线沟谷、支流发育,谷底多见冲洪积滚石,泉水出露,流入武江。沿线自然山坡坡度 30°~45°,局部大于 60°,岩质边坡较多,局部见松散堆积体。 (三)地质构造 根据地质测绘和勘探揭露,道路沿线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八村群下亚群(∈bca) 和中亚群(∈bcb)地层,其次为震旦系(Z2lc)和泥盆系中统桂头群(D2g)地层, 较少地段为石炭系(C)地层,此外,还分布有第四系(Q)松散堆积层。 库周道路位于粤北山字型构造的脊柱部位,属大瑶山复式背斜的北东段,褶皱和断裂构造发育。大瑶山复式背斜构造,在本区内为一近南北向略偏东、向西发生 倒转的褶皱,分别由板塘、上坪、泗公坑、墩子、大源等向背斜组成。道路沿线地 质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均属古老断层,按其走向划分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向断层, 次为北西向,东西向断层的本区不甚发育。 (四)水文地质条件 道路沿线沟谷发育,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孔隙性潜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全风化带~弱风化带中,地下水的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水位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本阶段勘察为秋冬季,在沟谷地段水位埋深一般为 1.0m~2.0m;在临坡的高路堤地段水位埋深可达 20m~30m。地下水径流方向与地形变化一致,由高向 低,往低洼处及冲沟排泄。地下水埋深在山脊部位一般较深,在山沟底部埋藏较浅, 多呈泉水直接出露,流向武江。 利用坝址区表水、河水和地下水试验成果,共计 3 组,按《水利水电电地质勘察规范》(GB50287-99)附录 G 中“环境水对砼侵蚀性的评价标准”判定:冲沟水对砼具分解类溶出型弱腐蚀,其它指标对砼无腐蚀性。 (五)不良地质现象 道路沿线不良地质现象主要表现为崩塌体、不良地质体和滑坡体。 1、 崩塌:本次地质测绘揭露,

文档评论(0)

mph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认证主体上海谭台科技有限公司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1310115MA7CY11Y3K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