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祸事滚滚来”的优秀少年——顽童的教育与反思 论文.docxVIP

“不尽祸事滚滚来”的优秀少年——顽童的教育与反思 论文.docx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不尽祸事滚滚来”的优秀少年 ——顽童的教育与反思 摘要: 针对顽童的显著特点和学习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将“十字路口”的顽童引入可以激发出他潜能的境界,扬长避短,避免因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不投药”,而致使顽童劣变为“问题儿童”,甚至“学困儿童”。可以从以一下三方面加以引导:唤醒自信,激发潜能;另辟曲径,以特点为突破口;给顽童自由的翅膀和自控的能力。 关键词:顽童 兴趣 自由 自控 案例描述: 周磊(化名),男,10岁。该生在校的表现一直特别调皮,鬼点子多,喜欢搞“恶作剧”。与同学关系很好。经常“不尽祸事滚滚来”,让你哭笑不得,又爱又恨。喜欢“独树一帜”,有时公然与老师“背道而驰”。 是班上有名的“捣蛋大王”。通过与家长的交流中得知,在家也淘气捣蛋,经常被人“上门告状”: 趁着司机和搬运工人不在的时候,把人家卡车一个轮胎的气放光了;院子里一个老爷爷喜欢养花,一个夏天,一盆昙花结了七个花骨朵。昙花一现的动人场景还没看到,七个花骨朵就被他掐掉了四个幼儿园作手工,学会了使用剪刀,结果第二天就把人家的窗帘,床单都给剪成了万国旗。 辅导过程: 关于顽童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领域,目前为止,还很少见到有这类专门研究顽童教育的书籍。顽童研究领域还有拓宽的空间,单纯的教育理论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很难完全说清楚顽童的生理和心理问题。但是,笔者从自己从教十年的经验中,也摸索出一些规律。针对顽童的显著特点和学习优势,我们要做的就是合理引导,将“十字路口”的顽童引入可以激发出他潜能的境界,扬长避短,避免因我们的教育方法的“不投药”,而致使顽童劣变为“问题儿童”,甚至“学困儿童”。对于本案例中的“周磊”现象,我想,可以从以一下三方面加以引导: 一、唤醒自信,激发潜能   首先,要让顽童有“好孩子”的感觉。我们千万不要轻易地给顽童贴上“差生”的标签。每个孩子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每个孩子都蕴藏着巨大的潜能,我们一旦唤醒了他们的自信,就能激发那些处于睡眠状态的脑细胞,激发出他们生命的活力和蓬勃的朝气,甚至改变他们人生的轨迹和契机。 一次语文课上,他无意中的“嘀咕”显示了他看问题独特的视角,我假装不知他“底细”,大加赞赏!称他思想“深刻、睿智”。他明显地不好意思了,余下的课堂中他端端正正地坐着。本来他是打算在我的语文课上“大闹天宫”的。一直记得那句经典的名言:使卵石臻于完美的不是捶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后来小学毕业的他告诉我,就是那一句话,却如一副灵丹妙药,一下子唤醒了他的自信。他激动的说:“我一下子觉得在你心中,我成了好孩子。我很害怕你以后再看不起我。于是,我为了维持自己好孩子的形象,每天晚上都拼命预习,想第二天上课时好好表现。所以,成绩越来越好!如果不是您那句表扬,我很可能小学毕业就外出成了打工仔了!” 对于任何一个顽皮的孩子来说,不管他们是否承认,他们的心灵深处都存在一种被肯定,被赏识,被尊重的强烈愿望,这种欲望一旦得到满足,内在的潜能就会奇迹般被激发出来,甚至取得令人难以想象的成功。相反,如果一旦受挫,甚至压抑,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就很有可能化为乌有,甚至让他走上另一条截然相反的悲剧之路。 二、另辟曲径,以特点为突破口 教师应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善于发现学生的异样。如果对于孩子的性格特点很了解,就会避免“苦口婆心”的直面教育,而是针对他的特点,讲究方法和技巧,让他对老师产生好感,引导他自信地一步步带自己去面对自己的死穴,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及时地利用时机。 六年级下半学期,为了迎接“小升初”的考试,老师们都一起商讨制定了一定的学习计划,大家和老师一个步骤开展复习。他偏不,先是不完成作业,然后课堂上做自己的事,后来竟公然在课堂上“叫嚣”:“老师,我有我自己的复习计划,我想按我自己的计划复习,完成我自己的作业。但是我可以向你保证,我的考试成绩一定不会比别人差!”喜欢“独树一帜”的他,当他公然要与老师“背道而驰”时,我并没有反对,也没有愤怒,而是尊重了他的决定,并真诚地为他的计划提出修改意见。他在感到惊讶的同时,也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证明自己时对的。当然,在这种强大精神动力下的他在考试中表现也很出色。我知道他这种求新、自信的特点后,没有压抑他,而是给他创设机会,给他展示的舞台。“六一”前夕,我就把每班要准备的一个参赛节目的重任交给了他,并要求“新颖、有趣”。结果,由他导演的哑剧《看病》获得了一等奖。我当众表扬他“太有才了!”后来他说,他也觉得自己是很有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为此,他也接受了我,也接受了我的诸多建议。 对此类有着逆反和创新精神的顽童,教师要放低身段,尊重他们的意愿,做到合理引导,避免强行制止。倘若我们将目光放远,就不得不承认,“叛逆”的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文先生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47000056000024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