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治疗心衰经验总结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二、心衰证候规律研究 三、暖心方治疗心衰的临床研究 内 容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2. 补气重于温阳; 3.五脏相关辨治 4.验方及加减 一、邓老诊治心衰经验 心主血,属火,阳中之阳,为君主之官 《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体阴而用阳 张景岳《景岳全书》:“心肺……阴体而阳用也,大肠小肠……阳体而阴用也等” 1.阴阳分治,阴阳互根 心阳:心衰患者见肢冷、畏寒,甚至四末冰凉,虚阳欲脱,肢体浮肿,心阳亏虚,水饮瘀内停 心阴:心衰全程均伴有心悸,为心阴亏虚,阴不敛阳之象 故心衰的辨治当以阴阳为纲,体阴而用阳,故时时不忘阴中求阳。 心衰早中晚期均见气之不足,从早期之气短(劳力性呼吸困难)到中晚期之动则气促、夜间呼吸困难,为气虚到阳虚的发展过程 阳虚为气虚之渐 故心衰的辨治以补气贯穿全程。 2. 补气重于温阳 少火生气,壮火食气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医学正传》卷一:“少火生气,谓滋生元气……盖火不可无,亦可少而不可壮也,少则滋助乎真阴,壮则烧灼乎元气。” 过强的温阳药耗伤心气 故通过补气以温补心阳,补气为首,补气贯穿心衰治疗的始终 附子等温阳药一般不超15g 心衰为重症、慢性疾病,脏腑相关,心病传变、影响五脏,而致变证丛生 3.五脏相关辨治 临床上多涉及到肺、脾、肾三脏。 脾虚气机升降失常,运化失司,痰饮内生,症见苔厚、纳差、腹胀、水肿 肺失于肃降治节之功,通调水道不利,水津不布,痰水内结,则可遏伤心阳,阻塞心气,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早期。 “土能制水”,肾精又靠后天之精的不断补充,故脾胃不健,运化无权,久之可波及到肾,不但加重了原来的病情,又可产生新的病变,临床上多见于心衰的后期,患者肢肿明显。 辨治心衰主要分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两大类型 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 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桂枝、麦冬、五味子等)养心方(生晒参、麦冬、五味子等) 前者重在温心阳,然不忘阴中求阳 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4.验方及加减 二方均以人参为主药,培元益气。二方均属以补虚为主,标本兼顾之剂。 补气除用参、芪、术、草之外,邓老喜用五爪龙,且用量多在30克以上。 五爪龙为桑科植物粗叶榕(又名五指毛桃)的根。性甘温,有补气、祛痰、除湿、平喘的作用。 温阳可用桂枝、附片。对于心阴虚患者,也宜在益气温阳的基础上,加用滋阴养血之品。这一点从养心方即可看出,方中用人参、茯苓、法夏三药益气祛痰通阳,而仅仅用麦冬一味滋心阴,退虚热。若虚热已退,气虚突出之时,仍当以益气扶阳为主。 心衰日久,穷必及肾。症见阳虚水泛,心肾两虚之证, 治疗必须心肾同治,予真武汤。 亡阳欲脱,救急用参附汤或四逆汤加人参。 若心肾阴虚 ,则用生脉散合六味地黄汤加减。对 于阴虚阳亢者,则在益气养阴的基础上加用平 肝潜阳之品,如草决明、代赭石、钩藤等。 1)血瘀者加用桃红饮(桃仁、红花、当归尾、川芎、威灵仙)或失笑散,或选用丹参、三七、鸡血藤等 2)水肿甚者加用五苓散、五皮饮; 3)心悸甚,加用龙骨、牡蛎等镇潜之品 4) 5)兼外感咳嗽者加豨莶草、北杏仁、紫菀、百部; 6)喘咳痰多者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胆南星、海浮石;湿重苔厚者加苡仁。 7)喘咳欲脱之危症则用高丽参合真武汤浓煎频服,配合静脉注射参附针、或参麦针,以补气固脱。 8)健脾气,扶正气,防复发 研究表明,心衰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下降,临床常见心衰者易因外感而诱发或加重,导致心衰再次住院率较高。 心病日久,脏腑之气渐衰,正虚则易招致外邪而致病。 通过健运脾气,扶正气,能抗御和清除外邪,同时也可调节和维持机体阴阳平衡以清除内邪,从而消除心衰发作的诱因,调整病人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各脏器之功能恢复,预防心衰复发,减少再住院率。 1.五脏相关与心衰证候调查 对广东省中医院413例住院心衰患者,采取前瞻性调查方式进行信息采集。 所有心衰患者病位均在心占100% 涉及两脏及以上占97.8%,其中涉及心脾两脏378例( 91.5%),涉及心肾两脏184 例(44.5%),涉及心肺两脏131例(31.7%),涉及心肝两脏27例(6.5%) 涉及三脏及以上163例占39.5%,其中涉及心脾肾三脏86例占20.8% ,涉及心肺肾三脏51例占12.3% ,涉及心肺脾三脏42例占10.2% 涉及四脏及以上24例占5.8% 涉及五脏8例占2.2%。 说明了心衰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