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总结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doc

高中地理 第1单元 人口与地理环境 单元总结导学案 鲁教版必修2.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5 单元总结 第一节 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教材P5活动 1.(1)原始低增长阶段——“高高低”模式。 高增长阶段和增长减缓阶段——“高低高”模式。 低增长阶段——“低低低”模式。 (2)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人口出生率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自然增长率已降至很低水平,人口增长大大趋缓。说明目前我国人口发展模式正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 2.从图形特点看,第二阶段图形基部比较宽,顶部比较尖;第三阶段基部变窄,顶部变宽;第四阶段基部比较窄,而顶部比较宽。由此说明,从原始低增长阶段→高增长阶段→增长减缓阶段→低增长阶段,年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减小,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渐增大。 3.影响一个地区人口增长模式的因素有很多,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是主要因素,此外还有国家政策的实施,社会文化教育的发展等因素。 教材P7活动 1.人口自然增长率在10‰以下的国家有:澳大利亚、中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芬兰、西班牙、加拿大、瑞典、美国等。人口自然增长率在20‰以上的国家有:沙特阿拉伯、索马里、肯尼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亚、毛里塔尼亚、利比亚、墨西哥、埃及等。 总的来看,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而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所在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2.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原因主要有生产力发展水平、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国家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等。 我国三国时期人口数量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①魏、蜀、吴三国之间战争不断;②各国土地兼并加剧,赋税繁重;③自然灾害频繁。 清朝乾隆年间人口数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原因:①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生产上仍“靠天吃饭”,需要大量的劳动力;②赋税制度改革,按田亩数收税,替代了原先按人丁数收税而限制人口增长的制度;③社会相对稳定,百姓安居乐业,无重大天灾人祸,死亡率降低,人均寿命延长。 3.(1)首先明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再确定点位(最好以5年为单位),在图中查出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数值,然后算出自然增长率的数值,把结果标注在图上,将其连成曲线。 (2)20世纪6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为:人口经历了短暂的负增长后,迅速增加。原因是:1959~1961年,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死亡率迅速上升,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因为“大跃进”等政策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粮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人们生活极端困难。1961~1971年,人口死亡率急剧降低,出生率有所下降,但人口进入了快速增长期。主要是因为社会稳定,治安状况良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完善医疗卫生设施和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水平,使人口死亡率大大降低,同时,传统的生育观念及多生育的做法尚未受干预,甚至得到鼓励,使出生率保持较高的水平。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是:死亡率保持低水平,人口波动增长。主要原因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政府进一步明确计划生育政策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该政策使人口出生率显著下降,1985年左右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主要是三年自然灾害后人口出生高峰时出生的人口进入结婚生育期。 第二节 人口迁移 教材P11~12活动 1.故事中人口迁移事件主要有:闽东→台南,台南→长江三峡,上海→长江三峡,长江三峡→盐城,盐城→上海,上海→深圳,丽江→深圳。 2.以上7次人口迁移与自然生态环境、经济、政策、社会文化等原因密不可分。“闽东→台南”是由于清朝初年的屯边政策,“台南→长江三峡”是由于当时战争社会动荡所致,“上海→长江三峡”是由于当时的“上山下乡”政策,“盐城→上海”是教育招生因素带来的,“上海→深圳”是毕业后寻求较好的经济社会条件所致,“丽江→深圳”是女友可能受婚姻等亲情(或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来深圳组建家庭所致。 3.结合实际情况作答即可。 教材P12~13活动 1.(1)自古以来,山东人“闯关东”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自然灾害以及政策因素等。 ①经济因素:人口激增,人地矛盾加剧。明朝中期以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减少,加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山东省人口稠密地区的农民大批迁移到当时人口稀少的东北地区开荒种地。 ②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农业歉收,导致饥荒加剧。鸦片战争前后,中原地区灾害频繁,大批灾民纷纷迁移到辽宁。1936年华北大水灾及其后的连年灾荒,使山东灾民纷纷迁往东北地区,并在1940年前后形成自1928年大饥荒以来的又一次人口迁移高峰。 ③政策因素:清朝东北地区多皇家禁地,迫于人口压力,光绪年间全面开禁,接纳大批关内移民,人口迅速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加强边疆建设的政策鼓励下,仍有少部分山东农民沿传统路线迁移到东北。 (2)改革开放以来,人口迁移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即大批山东人返乡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因素,改革开放以来,山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8****797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