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docx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 一、引言 高本汉是中国音韵学领域的重要学者之一,其中古音研究在学界有着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本文旨在对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评述,旨在全面掌握其学术成果和方法,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古音的构成和演变规律。 二、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 高本汉在中古音研究方面的主要贡献有两方面,一是在中古音系统的构建中的规范化,二是深入研究了中古音的形态学和语音史。 1. 中古音系统的规范化 为了方便中古汉语的研究,高本汉在其著作《中国古代音韵学》中提出了一套基于现代汉语音韵的中古音系统。该系统对于中古音的划分、音系和音位的构建,具有规范性和操作性,被广泛应用于中古汉语的音韵学研究中。 中古音的划分:高本汉将中古音划分为清音和浊音、舌尖音和舌中音、平声、上声和去声,共十二个音系。其中清音有八个,包括b, p, m, f, d, t, n, l;浊音有四个,包括g, k, h, z;舌尖音有四个,包括j, q, x, ch;舌中音有八个,包括zh, ch, sh, r, z, c, s, y。这种划分方式不仅可以使中古汉语的音系得以规范化,还方便了学者们对中古汉语音的分析和比较。 音系的构建:高本汉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来构建中古汉语音系,即将现代汉语中的四声音和轻声映射到中古汉语的音系。平声、上声和去声分别对应现代汉语中的第一、二、三声,而轻声则对应现代汉语中的零声。 音位的构建:高本汉还对中古汉语的音位作了进一步的划分。他将中古汉语的音位分为声母、韵母和声调三大部分,并对不同语音之间的转化关系进行了分类。 2. 形态学和语音史方面的研究 高本汉在探讨中古音的形态学和语音史方面,做了许多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结论。例如: (1)在探讨“拗音”的产生和演变时,高本汉认为中古汉语中的“拗音”,实际上是由两个音节合并形成的。他进一步分析了“拗音”产生的条件和演变规律,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拗音”的特征和发音方法。 (2)在研究中古汉语中的“合口音”时,高本汉发现不同时期和不同方言之间“合口音”的演变规律不同。这表明在研究方言音的演变过程中,要考虑不同时期的语音状况和拼音规范的演变。 (3)在探讨中古汉语的声调演变时,高本汉从语音的视角分析了不同声调之间的演变规律,并针对这些规律提出了相应的理论假设。 三、评价与展望 高本汉在中古音研究方面表现出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研究创新性,他的研究成果对于中古汉语音韵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帮助。然而,也需要意识到他的研究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1)高本汉的中古音系统建立在现代汉语音韵基础之上,虽然要求更为严格,但也存在将现代汉语音直接映射到中古音的宏大胆假设,以致在这一套中古音系统确立后,具体分析中古汉语的一些音变现象可能会被部分认为保留或容易被纳入现代汉语音韵的音位分布规律。 (2)高本汉研究中的重心偏向了“拗音”和“合口音”等复杂音形变化和语音史较为古老的问题,但对于其他语音特征的理论分析尚不够充分。例如,在分析中古汉语的声调演变时,高本汉理论假设中涉及转移、重心后移等现象,但对于声调演变的实际情况和影响尚未作出更准确的说明。 综上,高本汉的中古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和经验,对于中古汉语音韵学领域的学术研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当然,也希望在运用高本汉中古音系统进行具体分析时,我们能够更加细致地把握其中的学术逻辑和语言学现象,同时也希望更多学者能够在高本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古汉语音韵学的相关问题。

文档评论(0)

恋慕如斯 + 关注
官方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66120125000023
认证主体深圳市龙华区玄龙信息网络服务中心
IP属地湖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40300MA5GUQET1J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