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约1.59千字
- 约 9页
- 2023-06-09 发布于北京
-
正版发售
- 1、本文档共9页,仅提供部分内容试读,阅读完整内容需要下载文档。
- 2、本内容来自版权合作机构,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
龙源版权所有
“我们”与“他们”的桥梁——人文交流机制作者:曹静来源:《学理论·下》2016年第02期
摘 要:由于文明的差异,中国与欧洲国家在人权问题、台湾问题、对华军售问题、西藏问题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误解和认识上的不足。本文以中英人文交流机制为例,阐述了“人文交流”在沟通不同文明之间相互理解中所起到的作用,人文交流是沟通人与人之间心灵和感情的桥梁,也是增强国与国之间理解和信任的纽带。通过“人文交流机制”的不断完善,推动中英、中欧关系不断的、可持续的向前发展。
关键词:人文交流;机制;中欧关系;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2-0160-02
亨廷顿曾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提到“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自苏联解体后,国际社会的冲突由原来的意识形态的对抗演变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抗。因此,在当代全球化的背景下,各文明力量的接触日益频繁,加强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谅解,对于促进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从西方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引进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引入了市场经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一直是中国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21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的地位也变得举足轻重,“中国威胁论”也随之甚嚣尘上。此时,中国亟须打开西方世界认识中国的突破口,文化无疑是打开这一突破口的利器之一。2011年,在北京召开的中欧第十四次领导人会晤上明确提出将人文交流打造为继高层经贸对话机制、战略对话机制之后的中欧关系的第三大支柱。2015年是“中英文化年”,本文选择以中英人文交流机制为例,探讨人文交流机制在构建“我们”与“他们”的桥梁之间的深远意义。
一、“人文”与“机制”的相关定义
“人文”一词,在我国的历史悠久,这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古籍《易经》:“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它既体现在物质方面,也体现在制度和精神方面。广义的人文就是人类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在西方社会,“人文”则被定义为关于人的各种问题的理解、解决方法,包括人性、人的价值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等,强调人是目的,不是工具,坚持“以人为本”。
单单从中国和西方社会对“人文”的定义和理解来看,就已经体现出巨大的差异,双方都是从各自的文化背景出发来阐述的,体现出了文化差异性。
“机制”一词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物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泛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这里需要指明的一点是,“人文交流机制”不同于“公共外交”。“公共外交”指的是“一个国家为了提高本国知名度,美誉度和认同度,由中央政府或者通过授权地方政府和其他社会部门,委托本国或外国社会行为体通过传播、公关、媒体等手段与国外公众进行双向交流,开展针对全球公众的外交活动,以澄清信息、传播知识、塑造价值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利益的实现。”公共外交的主体是政府,主要表现为一种官方行为,而“人文交流”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政府、学者、媒体甚至是普通民众。公共外交带给受众的影响是直接的、客观的,而“人文交流”给受众体带来的影响则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这样更易于受众体接受、理解、认识我们的文化。
“人文交流机制”在宣传本国文化、增进各国相互理解与认识方面的优势是无可比拟的,在发展中欧关系时,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手段,使西方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识更透彻,更清晰,使中欧关系获得可持续发展,也使“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
二、中英人文交流机制的具体领域
中国与英国进···试读结束
同期文章
- 公共实训基地教学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的探索-《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试析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研究-《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MOOC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改革-《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思想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实效性探析-《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基于问题的学习(PBL)大学数学教学模式改革探讨-《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提高独立学院实践教学实效性对策探析-《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程的城市考察设计-《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 生物学硕士研究生动物学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学理论·下》(2016年2期).docx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卡西尔哲学的动态符号品性新解-《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对工具理性批判的反思与探究-《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黄金价格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高校校办产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浅析刑事冤错案的赔偿问题-《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浅析现代化中国法治建设-《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当前规避“八项规定”的主要表现特点及治理对策-《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朋辈辅导与服务型党支部建设耦合研究-《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试论党的群众路线在学生干部培养中的应用-《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 新媒体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学理论·下》(2015年6期).docx
龙源期刊网创建于1998年,是中国领先的人文大众期刊数字发行平台。全文在线的综合性人文大众类期刊品种达到4200多种,优质版权文章数量超过2500万篇,内容涵盖时政、管理、财经、文学、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普、军事、教育、家庭、体育、休闲、健康、时尚、职场等全领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