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规划总体概况
1.1自然条件
1.1.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新乡市牧野区牧野乡境内,项目区位于牧野区东北部,地处平原区,地势平坦,地貌属平原范畴,相对山地地貌而言,其地貌形态之间差异小,地势平坦,比降为1/5000,相对高差一般小于1米,起伏不大。
1.1.2气候
项目区地处中纬度地区,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季风进退和四季分明。春季干燥少雨,冷暖多变,多发春旱;夏季炎热高温,降水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气候宜人;冬季寒冷寡照,较少雨雪。冬春季多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项目区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4℃,年平均地温16.5℃,年平均无霜期209天,年平均日照时数2407.7小时,全年日照百分率54%,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12.83千卡/平方厘米,光合有效辐射总量年均为50.3千卡/平方厘米,≥0℃期间日照时数2108小时,占年总日照的87.50%,≥10℃活动平均积温4691℃,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要求。
1.1.3水文和水文地质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自然降水)和地下水。根据1951至1998年合河水文站、牧村水文站、小冀人民胜利渠管理局等三个观测点综合资料记载:年均降水量为596.40mm;历年最大降水量为1067.5mm(1963年);最小降水量249.4mm(1997年),最大年降雨量是最小年降雨量的4.3倍。依据省水文总站豫北地区水资源系列分析并计算出新乡市牧野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总量为1.48亿m3。项目区内属于富水区,浅水埋深6-10m,含水层厚度15-25m,单井出水量40立方米/小时,在项目区地下水水质中性略偏碱,PH值为7.50,水质为重碳酸盐钙镁型,水质较好,矿化度为0.49g/L,总硬度为19.46,适宜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的要求。项目区水资源通过节约和合理利用,完全可以保证区内工农业生产和人、畜用水的需要。
1.1.4工程地质
项项目区位于第四纪冲积形成的平原地区,地表无基岩出露。项目区内仅见新生界上第三系和第四系地层。
(1)上第三系:仅见中新统和上新统。
①中新统馆陶组(N2g):本组不整合于上三叠统油房庄组之上。其岩性下段主要为浅棕、红棕及棕白色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粘土质粉砂岩,厚度250~300m。中段主要为棕、深棕、局部为红棕色粘土岩,浅棕、红棕色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粘土质粉砂岩、浅棕、棕白色粉砂岩、粉细砂岩、棕白色不等粒砂岩,中至粗砂岩、含砾砂岩等互层,厚680~800m。上段为棕、红棕色粘土岩、粉细砂岩,有时有黄棕色含砾砂岩,厚150~285m。
②上中新统明化镇组:连续沉积于馆陶组之上。下岩性主要为棕、浅棕、浅红棕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色、棕白色粘土质粉砂岩,灰黄、灰白、芝黄、棕白色粉细砂岩,不等粒砂岩及杂色含砾砂岩等互层,厚400~520m。上段岩性主要为土黄、黄棕、浅棕色粘土岩,粉砂质粘土岩与浅棕、灰黄、浅灰、棕白色粘土质粉砂岩、粉砂岩,灰黄、黄灰、棕黄、棕白色细砂岩,中至细砂岩,杂质含砾砂岩、砂砾岩等互层,厚470~500m。
(2)第四系:项目区地表均为第四系地层所覆盖,下层属内陆湖泊沉积和黄河河相沉积,表层为黄河冲积物。主要介绍上更新统和全新世地层。
①上更新统:顶板埋深37~50m,底板埋深70~100m,一般厚度30~60m。岩性为浅黄色中厚层及薄层亚粘土、亚砂土互层,夹有黄土状亚砂土,淤泥质亚砂土和中细砂、粉砂、钙质结核富集呈薄层状。含水砂层厚10~20m,含砂比40~70%。
②全新统:底板埋深8~16m,一般厚度8~16m。岩性为灰黄色粉土质轻亚砂土,夹有薄层粘土及粉砂透镜体组成。其岩土承载力一般为1.2~2.0t/m2。
1.1.5土壤
项目区地表现主要以亚粘土、亚沙土和粉细沙质沉淀积物组成,属陆相河流冲击平原地貌。有机质和氮磷含量较低。有机质含量为0.13—0.71%,全氮量为0.01—0.07%,全磷量为0.02—0.1%,速效磷为2.2ppm,速效钾为82.7ppm,速效微量元素中,锌0.27ppm,硼0.28ppm,钼0.33ppm,锰20.22ppm,铜0.46ppm,铁1.49ppm。
通过植树造林、合理施肥、种植,培肥土壤,加速土壤熟化,促使土壤有机质增加,养分提高,使土壤更适宜于植物生长。
1.1.6植被
牧野区的土地和自然环境适宜于多种动植物的生长和繁育。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谷子、绿豆、黑豆、豌豆、红薯及花生等为主。经济作物主要有黄椒、黄豆、栗子、李子、菠萝、洋蓟、猕猴桃、甜菜等。主要植被属于暖温带阔叶林带,属华北植物体系,以杨、柳、槐和桐为主,其中沙兰杨和泡桐为优质树种。
1.1.7自然灾害
牧野区自然灾害有旱、涝、风、冰雹、寒潮等,其中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