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社2023(王树青)大学语文(第三版)教学设计4-5生存还是毁灭.docxVIP

高教社2023(王树青)大学语文(第三版)教学设计4-5生存还是毁灭.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单元 名剧寻根 5 生存还是毁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能力目标: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3.职业素养关注点:认识文章深刻的社会意义,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体会莎士比亚悲剧的特点及其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以及刻画典型人物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 2.自读法 3.视频观看法(利用教学课件PPT、教学资源包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 一、作家作品简介 莎士比亚(1564-1616),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在整整52年的生涯中,他为世人留下了37个剧本,一卷14行诗和两部叙事长诗。他被称为 “时代的灵魂”,马克思称他是“最伟大的戏剧天才”。主要作品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二、写作背景 莎士比亚生活在欧洲历史上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思想领域新兴的资产阶级文艺对封建文化展开了激烈的斗争,这就是欧洲历史上著名的“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就是这一时代最杰出的戏剧家和诗人。本剧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用人文主义的观点,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 三、整体感知作品 《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丹麦一位历史学家所著的《丹麦史》。丹麦王子哈姆雷特求学于德国人文主义中心的威登堡大学,获悉他的叔父克劳狄斯弑兄篡位并娶嫂为妻。剧本以哈姆雷特复仇为中心展开,以哈姆雷特与母、叔同归于尽结束。这出悲剧反映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从个人的不幸与悲哀,逐渐认识到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的罪恶,他想担负起扭转乾坤的责任,为理想战斗,然而他单枪匹马,远离人民,犹豫不决,最后虽以一死报了杀父之仇,取得了道义上的胜利,但对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并没有什么帮助。哈姆雷特是作为一个社会抗议者和反叛者出现的,他撕破了朝廷奸党和他所憎恶的整个社会的假面目,因此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 本文是《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场中的一段独白,哈姆雷特式的忧郁与优柔寡断令人过目难忘,这段关于生与死的深刻独白至今仍被人们广为传颂。 四、分析课文 1.文章的主题 选文通过摆在哈姆雷特面前的生存与死亡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反映了他对社会、对人生的一种哲学思考。在他看来,人的选择有两种:一种是“默默忍受厄运的矢石和箭镞”;另一种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从而彻底做一了断。”前者表现为基督教导的否定现实生活的人生态度,后者则表现为人文主义者积极的人生态度。 2.结合全剧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明确:从全篇情节看,哈姆雷特是一个敢爱敢恨有勇有谋的热血青年,也是一个矛盾、孝顺、懦弱、可悲的人。 总结:哈姆雷特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他是个有理想、好思索的人文主义者。 3.讨论:关于“哈姆雷特悲剧的探讨: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作为一部悲剧,《哈姆雷特》的悲剧性表现在哪里? 明确:名家观点--- (1)“从天性上说,哈姆雷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他在软弱时也是伟大而强有力的,因为一个精神强大的人,即使跌倒,也比一个软弱的人奋起的时候高明。”(别林斯基) (2)“哈姆雷特挑着理性的灯笼在寻找大写的人。”(阿尼克斯特) (3)“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每个责任对它都是神圣的,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他是怎样地徘徊、辗转、恐惧、进退维谷,总是触景生情,总是回忆过去,最后几乎失却他面前的目。”(歌德) (4)“哈姆雷特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他是一个巨人,却又是一个真实的人。因为哈姆雷特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我们大家。哈姆雷特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人。”(雨果) (5)“哈姆雷特不单只是个悲剧英雄,而且是一个多思想的少年。”(梁实秋) 总结:哈姆雷特具有远大的理想,他最终的目标不是复仇,而是扭转乾坤。 教学建议: ? 1.课前预习,通读选文,观看电影《哈姆雷特》,对全文的主要内容有初步的了解。 了解莎士比亚及其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中的地位。深挖选文,研究哈姆雷特这段独白在全剧中的作用,分析哈姆雷特的性格特征。 3.教学思路:首先播放电影《哈姆雷特》片段,激情导入,走近作者,了解作品,把握写作背景;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这段独白体现出的人文主义思想。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llen7349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副教授持证人

知识共享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11月14日上传了副教授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