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共生形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的共生形态 作为一个炎黄子孙,他对龙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当代不少史学研究者都认为龙原非自然界客观存在的生物,而是中华民族的先民们想像出来的神异之物。如方酉生:“在现实的自然界中……无龙这种动物。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先民发挥丰富的想像力而创造出来的一种理想神物。”(p.62)杨东晨:“龙,又称神龙,它是不存在于生物界的,而是汇集各种图腾崇拜特征的想像动物……是虚拟的神灵,难以某种动物代表。”(p.77)也有许多学者对龙的原生形态予以考证,有以马猪蜥蜴为龙者,有以植物松树、男性生殖器为龙者,有以闪电虹霓、春神、雨神(水神)为龙者,而绝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以蛇为龙。如王维堤认为,龙的“形象必定脱胎于蛇,其意义,则是具有某种巫术意义的神话的蛇”(p.17)。闻一多在《神话与诗·伏羲考》中也认为龙的主体原型和基调是蛇。对以上诸说,笔者甚疑之,现不揣浅陋,将本人关于龙起源的研究心得芹献出来,以就教于方家。 一、 水中龙的利用 我国古代典籍对龙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生物记载不绝于史。如《管子· 水地篇》:“龙生于水。”《洪范·五行传》:“龙,虫之生于渊,行无形。”《周易·乾》:龙“或跃在渊”,均确指龙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水生动物。《广雅·释鱼》根据龙的形体特征将龙分为四类:“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何为蛟?据郭璞注《山海经》:“蛟似蛇,四足,龙属。”“蛟似蛇而四脚小头细颈,有白瘿,大者十数围,卵如一二石壅,能吞人。”据此,蛟当是自然界中一种在水中生活、体长似蛇、有四足、卵生、口大能吞食人类的凶猛动物。应龙是会飞的龙,除在大禹治水传说中有应龙以尾划地决开洪水的记载,似未在其他时代或地区有实际的发现(古人眼中的应龙很可能是恐龙化石中的翼龙);虬龙一般是指幼龙;至于无角的螭,其身形体态与蛟之区别不甚了了。故我国古代典籍中有时径直将龙称为蛟龙。如《淮南子·泰族训》:“蛟龙伏寝于渊而卵于陵。”据《山海经·中山经》,贝兑水、帝苑之水、视水中皆多蛟,都证明了在我国古代许多地区的江河中曾经生存活动过蛟龙。 龙曾与人类生活于共同区域。《周易·乾》云:“见龙在田,利见大人。”意思是畋猎到龙这样大的动物,收获很大,可以去向首领邀功了。“龙跃在渊,无咎。”“见群龙无首,吉。”古人在野外陆地上劳作,看到龙在水潭中跳腾或群聚在江河的岸边,没有为首的龙带领群龙向人发起攻击,对人类来说,没什么危险,是再好没有的事。“潜龙勿用。”在有龙活动的水域,龙在水底下潜伏或潜游,人们看不到它在水中的位置,此时下水捕捞游泳是很危险的,所以不能到水中去。“亢龙有悔。”龙是非常凶猛残忍的动物,个人与龙在水中搏战,极易受到伤害。所以,如在水中遇到龙,还是不要轻易与龙搏斗,否则是要后悔的。《周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龙在发情期为争夺交配权相互间发生长时间的争夺撕咬,鲜血淋落田野,浸渍在泥土上。待到人类壮着胆子近前看时,经过风吹日晒,血色已变成黄黑色的了。《吕氏春秋·季夏纪》:“季夏之月……令渔师伐蛟取鼍。”夏末秋初,正蛟、鼍之属膘肥体懒准备冬眠之时,一者肉多革坚,二者较易于捕获,所以令渔师在这时候取之。至于《吕氏春秋·恃君览》:“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荆有次非者……还返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高诱注《淮南子·原道训》:越人“文身,刻画其体……以入水,蛟龙不相害也”;《资治通鉴·晋纪二》:“父老曰:南山白额虎,长桥蛟,并子为三矣……处……乃入山求虎,射杀之,因投水,搏杀蛟。”均明载历史上长江流域及江南一带确曾有蛟龙活动过。 远古人类曾驯养、利用过龙。《左传·昭29年》传舜时有豢龙氏,当是一个曾大量驯养过龙的著名人物或氏族。远古人类通过对龙的驯化,曾试图利用龙为自己从事各项工作。(1)坐骑。《路氏》:“黄帝乘龙而四巡。”《大戴礼记·五帝德》:“颛顼乘龙而至四海。”近年在濮阳西水坡发现6 000年前墓葬有人骑于龙颈之上的造型,证明了古人可能练习骑乘过龙。(2)驾车。《左传·昭29年》:“夏代有御龙氏。”传尧的后裔刘累被孔甲封为御龙氏。《周易·乾》:“时乘六龙以御天。”《离骚》:“驷玉虬以乘翳兮。”《韩非子·十过》:“驾象车而六蛟龙。”《山海经》中亦有南方祝融、夏后启、西方蓐收、东方勾芒、冰夷等乘两龙的记载。这里的御、乘、驾当同义,即用龙驾车的意思。(3)藉之横渡水域。《离骚》:“麾蛟龙使梁津兮。”(4)药疗。《山海经·南山经》:“虎蛟,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明确指出龙有消肿疗痔的功用。(5)制鼓和鼓槌。《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其声如雷,其名曰夔。黄帝得之,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夔是远古传说中的一种独脚龙,以其声如雷被称做雷兽,“雷兽即雷神也。人面龙身”(p.361),黄帝猎取后

文档评论(0)

xlwky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