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自然资办函〔2021〕1809号附件
工 权林
生态修复手册
组织机构和人员
指导机构
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
编制单位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编制组成员
陈光程,陈顺洋,陈彬,安文硕,俞炜炜,罗为检,马志远,王育周,郑鹏翔
技术指导专家
卢昌义
厦门大学
教授
叶 勇
厦门大学
教授
王文卿
厦门大学
教授
廖宝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研究员
周秋麟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
研究员
李 燊
深圳市红树林湿地保护基金会
副秘书长
李元跃
集美大学
教授
杨 琼
广东内伶仃岛-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正高级高工
林广旋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高级工程师
莫竹承
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何斌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院
研究员
朱耀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
副研究员
彭逸生
中山大学
副教授
张 颖
岭南师范学院
教授
王 静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
海洋项目总监
张 苇
广东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高级工程师
照片提供
张颖,王文卿,杨勇,卢昌义,王静,Jorge López-Portillo,金海峰,何韬,陈玉凯,
张静文,刘汉中,赵彩云,张晶,康竹佳,Nanang Sujana,Witteveen+Bos,林广旋
目录
前 言 /01
1. 适用范围 /02
2. 术语和定义 /03
3. 红树林生态修复原则
/05
4. 技术要求 /06
4.1 技术流程 /07
4.2 生态本底调查 /09
4.2.1 生态本底调查目的 /09
4.2.2 生态本底调查区域 /09
4.2.3 生态本底调查内容和方法 /10
4.3 生态退化诊断 /15
4.4 修复目标与修复方式 /16
4.4.1 生态修复目标 /16
4.4.2 修复方式 /18
4.5 修复措施选择 /22
4.5.1 修复区域确定 /22
4.5.2 生境修复 /23
4.5.3 红树林植被修复 /36
4.5.4 生物生境修复 /44
4.5.5 修复区域管护 /52
4.6 监测、效果评估和适应性管理 /54
4.6.1 生态修复监测 /54
4.6.2 生态修复效果评估 /58
4.6.3 生态修复适应性管理 /60
规范性引用文件 /61
参考文献 /61
附录 红树林的知识 /63
一、红树林的分布 /63
二、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因素 /67
三、红树植物对海洋环境的适宜 /69
四、红树林生态功能 /77
五、红树林破坏和生态退化 /80
附录参考文献 /126
前言
红树林生态系统具有防风消浪、促淤护岸、固碳储碳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重要功 能。上世纪,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沿海地区开展的围垦造田、围建盐田、围海 养殖、填海造地等活动,造成我国红树林面积大幅萎缩,生态服务功能严重衰退。当前, 红树林面临的威胁已由早期的毁林破坏转变为因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生 态退化,海洋污染、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生物入侵、病虫害频发和岸线侵蚀等因素对红 树林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给我国红树林生态保护和修复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加强红树林保护和修复是我国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重 要内容。近年来,沿海各地通过实施“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沿海 防护林建设工程、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不断加大红树林保护修复力度,取得积极 进展。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初步扭转了红树林面积急剧减少的趋势,成为世界 上少有的几个红树林面积增加的国家之一。
尽管如此,当前我国的红树林生态修复工作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把植被 恢复作为单一目标,较少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修复,对退化红树林和濒危红 树物种保护修复的重视程度不够。在植被修复过程中,对于修复区域的选址、修复技术 和方法的使用科学性不足,造成修复效果不理想。
2020年8月14日,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了《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 动计划(2020-2025年)》,要求对现有红树林实施全面保护,推进红树林自然保护地建 设,逐步清退自然保护地内的养殖塘等开发性、生产性建设活动,恢复红树林自然保护 地生态功能;实施红树林生态修复,在适宜恢复区域营造红树林,在退化区域实施抚育 和提质改造,扩大红树林面积,提升红树林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
2011年,原国家林业局发布 了林业行业标准《红树林建设技术规程》(LY/T 1938-2011),2017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