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将乐县积善唐代窑墙及瓷器调查简报
唐代吉山遗址位于福建省将领乐县水南县吉山村以北的王纳山南坡上。西南距江乐县约6公里(图1)。该山是河谷盆地中一座相对独立的山包, 呈南北走向, 海拔193米, 相对高度45米, 东、西、北三面较为陡峭, 南坡平缓、一直延伸到河岸。金溪、安福溪在窑址南面约300米处汇合后向东流去, 注入闽江, 水路交通极为方便。
2003年5月, 福银高速公路邵 (武) ———三 (明) 段在施工过程中于地表下1米多深挖出大量的窑具及陶瓷器, 经现场勘察, 认定是一处唐代窑址的废品堆积。后经钻探, 在废品堆西南15米处发现一条斜坡式龙窑。由于年代久远, 窑址规模不大, 地表被黄土覆盖, 所以地表鲜见遗物。同年6~8月, 福建省考古队、三明市文管办、将乐县博物馆等单位, 对该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 清理出一条窑基, 出土了支座等窑具及瓷碗、钵、盘、盆、罐、执壶、杯、灯盏、网坠、瓷碾等瓷器标本300多件。
一. 土土、窑壁及窑壁
1.窑炉。位于窑址西南部, 由于自然、人为原因, 头尾均残, 窑顶已坍塌, 仅余窑炉底部及部分窑壁。窑炉建在浅黄色生土层上, 平面呈长条形, 方向108度, 实测得斜长8.70米, 水平长8.5米, 宽1.92~1.98米。窑底斜坡式, 平均坡度约7度, 留有较为光滑的烧结硬土面, 铺有一层厚约10厘米的红色垫土。垫土中残存一些支座、垫柱等窑具。窑壁也已大部分倒塌, 残存20~30厘米, 构筑方法用长方形土坯砖平铺错缝顺砌。窑壁表面烧烤呈黑褐色, 未见烧结面及窑汗 (图二;封三, 图2) 。
2.废品堆积。位于窑址东北部, 距窑炉约15米, 面积约200平方米, 厚0.2~0.6米, 堆积物绝大多数是烧造温度较低的碗、盘类器物废品及窑具。
二. 瓷器和装饰方法
积善唐窑出土遗物有窑具和瓷器两大类。
1.窑具。仅支座一种, 均为圆筒形, 大小、高低不等。筒壁中部、上部有小孔。用含粗砂粘土和夹砂瓷土轮制而成, 器表留有明显的轮痕。依其器型可分三式。
Ⅰ式直筒形, 平顶、直壁, 口径、底径略等。标本JJY1:36, 灰胎, 含粗砂颗粒。器壁近顶部有一小孔, 另有七个凹窝。顶面留有瓷器圈足压痕。口径10.5、底径9.6、高16.5厘米 (图三, 1) 。
Ⅱ式束腰形, 足底外侈呈喇叭形状, 口径小于底径。标本JJY1:47, 灰胎, 含细砂, 质硬, 施褐色釉。器表上部有一小孔和数个凹窝, 下部饰有弦纹。顶面有瓷器足部压印痕。口径8.0、底径10.6、高7.8厘米 (图三, 2) 。标本JJY1:48, 灰色瓷胎, 质硬, 器表粘釉。外壁有凹状轮旋痕, 顶面有器物底部印痕。胎壁中部有一小孔, 上部有11个凹窝。口径12.2、底径12.7、高21.4厘米 (图三, 4;封三, 图1) 。标本JJY1:50, 平顶微下凹。灰胎, 胎壁较厚, 器表留有凹状轮旋纹, 粘有褐色自然釉。器身上半部有多个凹窝和两个小孔, 中部阴刻楷书“来”字。口径11.3、底径12.8、高18.6厘米 (图三, 5) 。
Ⅲ式造型矮宽。标本JJY1:35, 灰红胎, 器壁一侧呈黑褐色、另一侧呈灰白色。顶面、侧面粘有酱褐色釉。近顶部有一小圆孔。口径10.2、底径12.6、高11.9厘米 (图三, 3;封三, 图3) 。
2.瓷器。种类有碗、盘、钵、盆、盅、执壶、罐、器盖、杯、灯盏、网坠、瓷碾等。数量以碗、盘为大宗, 约占总数的80%。胎质粗松, 多呈灰黄、灰红色, 烧成温度不高;器表施青黄釉、青灰釉, 釉层均匀, 多不及底, 常见流釉现象;许多瓷器胎釉结合不好, 釉层均已剥落;装饰方法以素面为主, 某些器物偶见褐彩、斑点、耀变等图案点缀;除网坠、瓷碾等少量器物外, 多为轮制;从碗、盘、钵内底残留下的数量不等的支钉痕迹分析, 表明这类器物采用支钉间隔的叠烧方法, 从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碗大小不等, 外底露胎。内外底多留有泥点痕。依造型分3式。
Ⅰ式卷沿、斜弧腹、假圈足。标本YYJ1:17, 足底内凹, 粘有细砂。灰胎, 施黄褐色釉, 局部堆釉呈酱褐色, 釉不及底, 流釉。外口沿有两道弦纹, 内底留有五个长方形支钉。口径26.9、底径9.2、高10.2厘米 (图四, 1) 。标本JJY1:18, 灰白胎, 质松, 施黄褐釉, 釉面部分脱落。内壁有轮旋痕, 内底残留五个支钉, 外壁粘有碗口沿残片, 足部有支钉痕。口径27.6、底径9.6、高10.4厘米 (图四, 2) 。标本JJY1:26, 灰红胎, 质松, 釉面已脱落。内外底有多组轮旋痕, 足底有五个泥点痕。口径25.2、底径9.2、高10.4厘米 (图四, 3) 。
Ⅱ式撇口、斜直腹、假圈足。JJY1:31, 红胎, 施黄褐釉, 釉不及底。内底残留三个支钉, 足底有五个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