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的语文课堂“真境”观.doc

高中语文:我的语文课堂“真境”观.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我的语文课堂“真境”观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文课堂真境的生成研究”(课题立项编号GH2018152)研究成果之一 自2013年起,我结合自己的课堂实践、阅读思考,开始聚焦、提炼自己的教学主张。经过这些年的上下求索,我深切体会到,语文课堂应该追求“真境”。 一、“真境”观的基本内涵 “真境”二字看似有偏有正,实际更像“并列”的关系,“真境”即“真与境”。 (一)“真”是何意? 从其本源来说,它有三个显性含义。一是“真实”,即与客观事实相符合,通常与“假、伪”相对。二是所谓“自然、本性、本原”之意,如庄子所言,“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三是指“本来的、固有的”,苏轼名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属于此类。仔细想来,无论是“与客观事实相符合”“本性、本原”,还是“本来的、固有的”,它们的内核都是指向事物内部本已存在的机理的,即事物的客观规律。因此,归根结底,“真境”之“真”其实就是“合乎规律”的意思。 (二)“境”又是何意? “境”的概念源远流长。在我国,它的称名主要有“境”“意境”“境界”三种。 “境”出现很早,最初是疆域的意思,如《孟子·梁惠王下》中“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几乎同时,“境”又指某种精神、心态,像《庄子·逍遥游》中有“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之句。南朝齐梁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与诗画境”,“境”的意思是“界限”。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也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与境,故得形似;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王昌龄的“境”,指诗思(艺术思维)的材料和对象。 “境界”一词出现虽稍晚,但也伴随着“境”“意境”逐渐丰赡。汉朝时期,佛经传入东土,佛教经典中常有“境界”一词。佛门“境界”,大致指精神心智达到的范围、区域或层次。南宋李涂在《文章精义》中说:“作世外文字,须换过境界。”元明清时期,“境界”被广泛运用于诗画、戏曲、小说、散文的评论中,渐渐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概念。近代学者王国维标举“境界”一词为品评宋词的准绳,成为“境界”说之集大成者,也成就一家权威之言。他认为,“境界为探本之论”“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他还阐释说:“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当然,“境界”一词也出现于西方哲学著作中,康德、叔本华等对“境界”一词也有所提及,最典型的要数席勒,在他《审美教育书简》中,“境界”一词是最重要的话语。在西方哲人眼中,“境界”往往指“人生的等级、状态”等,与中国传统理解不完全一致。如今,“境界”一词已普遍用于道德、文学、艺术等范畴。《现代汉语词典》中解之为“事物所能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现代人多以此为基础生发开去,将“境界”与美好的状态联系在一起。 必须强调的是,“真”所指的合规律,主要指合老师教之规律、学生学之规律、素养生之规律,意在课堂的科学性。“境”,意在课堂的品质。“真”,是“境”的前提;“境”,是“真”的赓续:两者互为体用, (三)“语文课堂真境”指什么? “语文课堂真境”就是:以语言为能源库——基于课程特点的教学,以意旨为原动力——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以情思为神经元——基于思维品质的提升,并将之有机融合在语文课堂实践中,臻至和谐、美好、愉悦的课堂生态。“真境”又有“稳、醇、化”等诸多层次。“稳”指合乎法度,课堂平稳有格;“醇”,指凝练典雅,极人工之能事,课堂属“能品、佳品;“化”,指老师的学问、修养、教艺,与学生昂扬的精、气、神融成一片,课堂堪称“神品、妙品”。 二、“真境”观的生成基础 (一)语文老师要具大情怀 1.真情:真正热爱语文教育、喜欢语文课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教学实践立意高远,发自内心领悟到,教语文是“职业”,是“事业”,更是思想的浩瀚、精神的敞亮和文化的浸润;教语文要有“工匠精神”,即“不欺不伪、不虚不浮、不矜不夸”,精益求精,有紧迫感、责任感。 2.真知:有深广的语文素养,谙熟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具有在守正中不断创新的内驱力,更拥有广袤的胸襟、睿智的思辨,洞察社会,洞察社会研究教育,研究教育践行教学。 3.真智:深度把握語文教育教学的原点与旨归。特别是毕业班的语文老师,明晰“只谈中、高考忽略语文素养是愚蠢的、只谈素养忽视中、高考的现实是虚伪的”道理,自觉将学生语文素养的习得置于时代与社会的背景考量,并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机链接。并且,语文老师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一族,能以独立的人格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12精品教育资源分享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03月20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